“20岁”哈工大(深圳)加速打造“一流工科大学校区”!
语音播报

本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以下简称“哈工大(深圳)”]迎来办学20周年庆。作为一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哈工大(深圳)在20年时间里实现了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和最集约的土地为深圳建成了一所具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这既是深圳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成为我国市校合作办学和自上而下办学的样板,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兴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哈工大(深圳)近期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科大学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一角。

目前,哈工大(深圳)设有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涵盖24个一级学科。其中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7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形成各级各类竞争性科研平台62个,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优秀人才,本硕博毕业生已累计超过2.2万人,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共发表SCI检索47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873项,建校以来赢得各类科技奖16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52项。 截至本月,哈工大(深圳)共有在校生9100余人,其中本科生4500余人。预计到2025年,哈工大(深圳)专任教师将达到90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20%,在校师生将达到万人规模。

推进本研贯通培养 实验实践教育体系成效显著据了解,哈工大(深圳)重构建立了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统筹建设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本研贯通、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鼓励高水平师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研究,为学生学业发展与成长规划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指导。支持本科生尽早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接受科研基本训练,持续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研究能力培养贯穿本研教育全过程。

哈工大(深圳)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

哈工大(深圳)还成立了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在全国率先实施专业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新模式,打造了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22类、125间实验室投入使用,开设178门实验课程。

目前,本科生培养初见成效。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19项,省部级奖项1159项。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研究生培养同样成绩喜人。截至2021年7月,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或第二(导师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12篇,人均3.7篇;发表EI论文811篇,人均2.7篇;申请发明专利408项,人均1.4项。授予硕士学位的硕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或第二(导师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91篇,发表EI论文1056篇,申请发明专利919项。

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创建世界前列的理工科大学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哈工大(深圳)在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土木建筑、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优势。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过40亿元,其中单体最大项目合同经费近10亿元;发表SCI论文9410篇;累计申请专利3366项,获授权专利1704项;获得政府科技奖10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61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00余项,与8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哈工大(深圳)累计参与发射各类卫星20余颗,率先提出垂轨扫描沿轨拼接的新型成像体制,解决了成像分辨率与幅宽相互制约的世界难题;针对国外对中/大型高压大功率卫星电源技术封锁,研制出高压大功率PCU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空间站核心舱等39颗卫星和重要型号。

哈工大(深圳)师生做实验

哈工大(深圳)副校长姚英学表示,目前哈工大(深圳)正不断创新建设模式,以“一室两区”模式拓展建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院士牵头筹建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网络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城市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慧制造、生态环保、空天科技等领域构建具备一流研究条件、汇聚一流高层次人才、承担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国家级综合科学研究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高端平台最为聚集区域。远期目标,哈工大(深圳)将建设中国领先、世界前列的理工科大学校区。

哈工大(深圳)“五馆一书屋”楼宇党建基地成为沉浸式育人的“红色新天地”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