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广州两千年不变的城市文化原点,6月12日,一条新的非遗街区将在这里亮相。
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当日将正式开放1层展演展示活化空间。这条“以花为媒,借花传情”的主题街区未来还将陆续开放更多元的非遗活态展演展示区、数字多媒体体验区等。
2020年8月,广州第一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诞生。近两年的时间里,十几位非遗大师陆续入驻,醒狮文创、广彩茶室、古琴坊……渐次亮相,带动了老骑楼街里的文化活力,让那些带着市井烟火气的手艺和仪式重新变成身边的日常。蜿蜒的荔湾涌畔,有老艺人的砧琢、吟唱、点画,也多了年轻人的欢笑和镜头;有本地街坊的一盅两件,也有外来游客的惊喜目光。
而在北京路,我们将看到另外一种非遗回归生活的路径。它是科技的、数字的、未来的,它把中国、把广州,把越秀最富特色的非遗景观整合在越秀区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行花街”主题之内,用创新的场景设计和体验模式,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花市”。走在这条百米的非遗街区里,不仅是走入2200年的繁华,走入工匠的手与心,更是走入技术与人、与生活的互动。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北京路是最大众的街区。城市的中心区里,一条将传统非遗和当代技术融合创新的文化街区的出现,令人期待。
“行花街”里热爱生活的心态 正是“非遗在生活”的表现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项目的执行方、广州市美术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开放区域将从“行花街”这一广府民俗出发,在“重构广州人花市记忆”这一背景色上,铺排开一条非遗的文化街市。
展示将以国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长调、花儿、粤剧、篆刻、剪纸、木结构营造技艺、活字印刷术、皮影戏等4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总起,寓意“百花齐放”,展现出56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华夏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多元。这部分将按照一个整体性的“艺术装置”来设计,分成三个展示区域,分别以数字互动的方式呈现音乐、技艺、民俗三大部分的展示内容。“天籁之音”侧重于展示音乐类、视听类的项目,将非遗音乐的ip形象制成感应磁带,通过插入不同卡片,可实现聆听不同的非遗音乐,也可获取对应非遗项目简介。“天工匠心”部分顾名思义侧重于工艺、技艺类,通过悬挂的展墙,错落悬挂印刻有技艺ip形象的木块,以及相关技艺所涉及的原料等给观众以体验式的感受,观众还可以通过扫码获取对应的非遗技艺介绍或者高清图片展示。“天人合一”部分引入异形长卷感应互动屏幕,把非遗项目变成长卷,将各项目的专属IP形象融入其中,可通过触摸、放大、旋转都方式了解民俗所在的空间、时间、人群、场景、文化心理等信息。
同时,街区引入广州“千年商都”和“海丝文化”的在地性文化优势,用一条涌动的“花路”横贯多个橱窗,集中展示了4项广东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粤剧、凉茶、广式硬木家具、木偶戏。
第三个层面则是来自越秀区本土的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汇成街区场景,进一步传达“永不落幕的花市”文化核心,包括迎春花市、广府年俗、广东醒狮、彩扎(广州狮头)、粤语讲古、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太爷鸡制作技艺、广式点心(叉烧包)制作技艺等。
而作为“背景色”的“行花街”主题,则将展示“花城历史源远流长”“粤人爱花习俗久”“‘花城’称号从何而来?”“广州花市的起源与发展”“迎春花市的变迁”“、永不落幕的花市”等内容。主办方表示,广州人除了过年期间行花街买花,在日常生活中也喜爱追寻花的足迹,用花装点自己的生活空间,广州人这种热爱生活的心态,正是“人民共享”的本意。
走进一条主题文化长廊 看广州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为什么要以“行花街”的概念串联起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项目执行负责人介绍,一是因为“行花街”是越秀区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体现出极强的本土性特征;二是因为“行花街”习俗在广州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衍生出新的形态、习俗、观念,体现出广州非遗既生生不息,又勇于创新的文化特质。
行花街,即逛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等广府方言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它是指每年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间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活动。
广州素有“花城”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生长提供了极佳条件,亦造就了人们爱花成性、赏花成风、用花成俗、种花为业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珠三角开发迅速,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花卉种植成为重要产业。当时广州花市是著名的广东“四市”之一。至清代,花市的商贸功能渐与“以娱岁华”的节庆功能结合,逐渐发展至今。
“行花街”的习俗就是一步步从花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大致经历了“花墟-花市-夜花市-除夕花市”的过程。清末民国年间,桨栏路花市奠定了广州花市格局。因为广州商业大户多在西关开设商号,包括十三行的钱银业、杉木栏的纱绸业、杨巷的匹头业、上九路的金铺业、德星路的百货业、一德路的京果海味业、状元坊的刺绣业、西濠口(现人民南附近)的大酒店、大商店等,为花市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到了五六十年代,各区开始分设花市,这也是今日广州各区花市各区的雏形。1992年,广州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在越秀花市设立直播室,开创了“花市直播”的先河。
整合前沿技术和体验场景 以街区为平台推动产业链延伸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在展示体验上,同样“花样”不停,旨在打通业界与大众之间的连接,打造动态、灵动的非遗街区。具体来说,近来大火的“元宇宙”概念将在街区中得到强化,数字化的展示技术、互动式的体验场景、便捷高效的资讯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将共同支撑起一个好玩、好用、有启发性、有转化能力的系统,搭建起非遗艺术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桥梁。非遗展演区、艺术装置打卡区、文创展示区将源源不断地为街区注入鲜活动力。
非遗街区可以说是用“绣花”功夫做好北京路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一次创新实践。它在空间上也将尝试采用“借景”的手法,将毗邻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及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化资源自然引入。专家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在正是广州两千多年来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它与北京路千年古道、广州城隍庙等重要的文化地点相邻,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宫御苑、隋唐时期的广州刺史署和岭南道署、南汉国宫殿、宋经略安抚使司署、明清时期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等均集中于这一带,见证了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的历史发展。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实,这里就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原点”。遗址中的曲流石渠运用数字技术让“流水”“龟鱼”“小桥”等重现,配合声效和雾气装置,重现两千年前王宫御苑内溪涧鸣泉、鸟啼清幽、生机盎然的岭南园林美景。院内也在考虑设计露营场地、公众考古体验点、休闲文创区等。那么在这里,非遗和考古、博物馆是否能实现一次时空上的“无缝对接”呢?
你能猜出这些IP代表的都是什么非遗项目吗?
记者还了解到,以非遗街区为平台,一系列非遗主题的IP开发将实现线上线下连通。目前已为42项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项目一一对应地设计了专属的IP形象和标识系统。这也是国内第一套自有版权的相关主题IP形象系统。未来将基于它们展开一系列的文创开发和产业链延伸,激活非遗的当代价值,拓展非遗的表达空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