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粤博“修文物”|毕佳:被“古画修复”的神秘感吸引
语音播报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修复有一套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修复工作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文物修复师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与耐心。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修复师们,通过一代代的接续努力,才让文物以它优美且真实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转瞬即逝,而文物的“生命”,则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不断延续。

一幅古画,在清水的浸透下,用保护膜封好后经过一夜的时间,已经到了最关键的环节——“揭裱”。毕佳轻轻地用毛巾将多余的水分吸干后,就开始了揭裱的工作,先揭下的是两层“腹背纸”,之后就是“命纸”,顾名思义,“命纸”决定着这幅画的“生命”的长短。

“揭裱完之后,我们就会使用配好的材料,对需要修补的位置进行补配。”毕佳说,修补的材料一定会在修补之前配好色,尽管很难做到一模一样,但是补纸的颜色要与画心的颜色相近,材料纤维也要相近,厚薄程度也要相近。修补虫洞的位置之后,画心背面再刷上浆糊,再上命纸,按照原有装裱款式复原画作。

毕佳是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一位书画修复师,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我当时选这个专业,是被这个比较特别的专业名称吸引了,那个时候实际上对这个专业不太了解。”她回忆说,当时觉得古画修复很神秘,所以说就选了这个专业。当真正就去学习的时候,发现只要与古画相关的专业都要去学习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完成修复工作。“所以说我们把书画类所有画种都学了,包括写意、工笔,还有一些美术基础也都不在话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栾晓森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