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桌会 | 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语音播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守护好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迈出文化强省建设的铿锵步伐。

2.57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文明之花开遍广东大地;《沙湾往事》《醒狮》等一批文艺精品的诞生,让广东原创力量唱响时代强音;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省“三馆合一”、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等建设推进,文化地标星罗棋布,勾勒出新的人文风景线;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使其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焕发出时代光彩……

本期“云桌会”,我们邀请省党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畅谈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文化强省 举旗铸魂

主持人:以您所在领域的实践为例,人们在富起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何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相互促进、实现协调发展?

马楠: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动力支持。仓廪实衣食足后,获取精神财富、丰富精神世界是人们对生活更高更美好的追求。博物馆作为收藏历史记忆、展示文明成就的殿堂,在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博物馆热”兴起,逛博物馆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透过这个窗口汲取历史文化知识,接受艺术和美的熏陶,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省党代表,荔湾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马楠

颜晖:以我的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定要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走路。广东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经济强省,但现在我们不仅要讲“硬实力”,也要讲“软实力”。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好,关键看有没有足够的决心,有没有足够的投入。

有一些广东的博物馆在全国热度很高、影响很大,实际就是用心、用力的结果。比如广东省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精品大展打响了名声。广州的杨匏安旧居,呈现给观众的面积只有126平方米,但从前期项目推进到开放后的布局都做得好,老百姓也喜欢。农讲所纪念馆接收原来作为停车场的“星火燎原馆”前广场后,升级改造成市民文化广场,一辆车也不停了,在城市“中心的中心”造就了一处“网红打卡点”,一天进来五六千人很常见。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 颜晖

主持人:广东拥有一座文化富矿——丰厚的红色资源。怎样用好这些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颜晖:广东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和广东省博物馆等同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推出了像“党的光辉照南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革命历程”这样的精品展览在各地巡展,也在筹划“红色秘密交通线”主题大展。广州现在提出培育“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城市文化品牌。从全省来看,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类型丰富,可以作为突破口。现在需要深入发掘,把更多的好故事用合适的形式传播出来。

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摸底探源、保护修缮、创演展播等一系列工作,让它们系统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蔡林琳: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上,媒体有担当和责任。汕头是一个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去年汕头融媒集团以此为题材,制作了《红色交通线》《星火潮汕》《红色地图》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三部曲,以制作一批精良的融媒作品为抓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些融媒作品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立体丰富地呈现了汕头的革命史。因为适应现代移动端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具传播力。针对红色文化资源,我们还想尝试多样化的方式,比如今年计划推出专题片《铁血军魂》,以亲历者口述的方式记录历史,让红色资源得到更有效充分的发挥。

省党代表、汕头融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副主任 蔡林琳

守护文脉 传承创新

主持人: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当前,广东正在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在您所在领域,是如何开展岭南文化的“双创”工作呢?

马楠:守住文化的“根”,关键在传承与创新。这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大家追捧,正成为一种新时尚。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到永庆坊、泮塘五约打卡,历史街区正焕发出新活力。  文化既要“沉下来”,也要“走出去”。荔湾是粤剧粤曲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正着力打造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主阵地,加大粤剧粤曲传播展示力度,积极推动文化活起来、走出去。这几年,年均50多万观众走进博物馆,5000多件藏品被收藏保护和活化利用,粤剧在传承发扬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文化纽带作用。前几天,省“三馆合一”项目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封顶的消息传遍朋友圈,我想这座新地标,会成为传播岭南文化和对外交流的又一重要载体。

粤剧折子戏《小放牛》。

曾小敏: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的广东,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形态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转化”与“发展”需要在传承文化“内核”与“内容”的基础上,向外寻找转化的新机会和发展的新可能。广东粤剧院在过去几年中,结合当下时代需求和表达方式的进化,不断摸索与尝试推出新作品。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粤剧艺术全国巡演,这些都将成为粤剧发展的宝贵经验。

省党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 曾小敏

雍平:对于开展岭南文化的“双创”工作,我有两点建议。一、对于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应充分重视和发掘当代岭南文化品质优秀的创造性成果,并着力广泛地宣传推广这些有代表性的成果,使之产生具有深远而又长久的地域文化影响力,能够体现当代岭南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当代新的岭南文化特征。二、在发掘当代岭南文化优秀的创造性成果过程中,应不拘一格地发掘和选用志向高远、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襟怀宽广的人才,真正落实唯贤重用、唯才并举的措施。

主持人:如果说岭南文化侧重在“承前”,那么产业化则侧重在“启后”,二者之间如何链接?

雍平:我认为,“承前”是“启后”的基础。要牢固这个基础,必须对岭南文化的“承前”有充分的认知,不断地深入发掘和研究岭南文化,并从中产生新的文化动力和活力,吸纳一切优秀而又健康的文化,并以强大的推动力使之焕发出“创新性”精神,将其中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成果转化成文化产业链,使这些成果普惠人民。在转化这些“创新性”岭南文化成果过程中,应重视由政府主导的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运作,并建立文化知识产权交易长效机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岭南文化“创新性”成果应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发更多的人才贡献力量。

著名诗人、学者、《广州塔赋》作者 雍平

曾小敏:在我的理解中,岭南文化既有“承前”的基因也有“启后”的能力。例如,粤剧的创新是在不断与新艺术、新生活、新表达方式的融合中,成长完善起来的。粤剧本身就具备了“承前启后”的完整属性。青年人才培养一直是广东粤剧院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重点剧目的创作计划,还是考级制度的完善,都是我们不断推进的主要工作。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这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带来哪些机遇?

李林: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多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释放大湾区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我觉得这给文化精品创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首先,文化精品本身就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在大湾区各个领域的建设中,新做法、新创意、新思维都可以是精品创作的重要源泉。第二,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必然会聚合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理念、更丰富的资源,也必然会催生更多的交流、合作,这些人才、观念、资源在互动交流中会产生新活力,让整个湾区的文化精品创作呈现出新气象。

省党代表、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 李林

何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经济建设也是人文建设。大湾区快速发展让广东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吐故纳新、兼收并蓄,树立广东传统又创新的人文形象。

一方面,发挥文化策源地的优势,保护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发挥对外交流的优势以及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创新,融入数字技术和时尚元素,扩大岭南文化IP影响力。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 何鹰

陈擎:经济发达、文化同根同源,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有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和澳门乐团四支享誉国际的古典音乐表演团体,在全国处于第一阵营。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在今年以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乐团形式,演出一部交响音诗作品——《千里江山》,讴歌伟大祖国。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 陈擎

主持人:文化交流是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您认为地方在文化交流上可以有哪些作为?

李林:作为纪录片导演,我发现在很多国家,纪录片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多重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纪录片成了我们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比如,广州广播电视台4K纪录片《海上来客》,被列入广东省“文化走出去”扶持项目,在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播出。

陈擎:交响乐事业繁荣是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国家强大、经济发达、人民富裕,交响乐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而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湾区活力、传播岭南文化、为城市增光添彩,也一直是广州交响乐团的使命担当。广交是目前唯一在世界五大洲留下“音乐足迹”的中国乐团。近年来我们在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连续六年举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立足广州,每年有来自亚、欧、北美和大洋洲的青年艺术家参与。

何鹰:文化要“走出去”,我认为一是要讲好故事,对自我文化有认同和自信,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增强拓宽传播的维度。二是要搭建平台,联合各类文化机构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要创新业态,打造“网红”产品、塑造经典IP,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将文化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州农讲所

以民为本 以文传声

主持人:广东文化事业投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以您所在地区实践为例,您认为可以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激发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若岚:广州坚持惠民、优质原则,努力构建高质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1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国家级表彰、奖励、荣誉40项、省级75项。

接下来,广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起点的顶层设计。今年3月,市文广旅局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布局科学均衡、供给丰富多元、服务优质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第二是高水平的规划建设。推进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等广州文化新地标开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巩固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抓住城市更新的契机,打造一批嵌入式、小而美、功能多元、实用便民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

第三是要高品质的服务供给。一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公益培训、展览展示、文化演出和高雅艺术购票补贴等。二是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我们将在三年内孵化3000支群文表演队伍。三是持续优化文旅志愿服务,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若岚

王绍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场所的硬件设施。1997年,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落成,构筑广东重要的文化风景线。如今,“三馆合一”项目稳步推进,将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带来新的硬件基础。

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认识到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在这方面,广东美术馆通过创立学术委员会、扶持青年艺术家及青年策展人等方式,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实现了人才补给。

此外,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展示和观看模式,我们要创新公众交互体系,充分使用数字化技术、引入数字化管理,以当代交互语言激发公众共鸣。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主持人:近年,广东推进 “三馆合一”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令人期待。未来,您认为如何激发这些设施的“生命力”,使其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李若岚: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载体。每个时代都有文化地标,回应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需求。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在即。我们将以优质的、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放的、融合的文化供给模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花城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开馆时将推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作华章——从外贸商品到非遗保护》特展、《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及《金色华章颂山河——陈金章捐赠美术作品展》等三个重量级展览,还将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高质量惠民演出活动。

同时,新馆依托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这里将成为全民艺术普及的主阵地、群众文艺创作展演的大舞台、广府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文旅融合共享共创的新空间、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客厅。

以文兴业 以“数”赋能

主持人:近些年来,广东省的文化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以您所在地区为例,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优势和短板?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古志斌: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产业业态布局均衡,且头部效应明显,例如全国领先的动漫、游戏、音频等产业。其次,政策优势明显。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在顶层设计下了不少“硬功夫”,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最后,产业集聚优势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文化交流与人才流动,文化产业发展极具活力。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短板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要提升文化精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效益,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激活。

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我认为有两个关键:一是创新精品。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沃土,创新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向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人才吸引。人才是文化产业中关键的推动力,优质的故事和创意需要更多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既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又有创造力、创新力,还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

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古志斌

李明充:近年来,广州落实文化强省工作部署,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出台《广州市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设立数字文化产业项目资金等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

目前,广州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超高清、虚拟现实、工业设计等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若干“文化+”新业态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动漫游戏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数字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涌现出欢聚集团(YY)、虎牙、网易CC直播等骨干企业。

据了解,广州重点文化企业对协助引进人才、专利申请与保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共研发技术平台、项目用地保障的需求比较突出,期待更强、更精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支持。

李明充

主持人:文旅融合成为一种趋势,旅游目前在文化产业中起一种什么作用?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古志斌: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之一。文旅融合成为趋势,“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带来新的想象力。文旅+科技融合之后的文旅产品,具有更强的体验型、互动性,以及更长、更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以咏声动画科技馆为例,通过数字科技带动动漫科普、文化旅游,我们让市民游客获得数字动画沉浸式互动体验。

蔡林琳:汕头作为著名的侨乡,有很多华侨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借助侨文化主题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回乡看看。比如汕头有小公园、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汕头侨批博物馆等侨文化地标,可以通过保育活化,打造成旅游线路。


声音

守住文化的“根”,关键在传承与创新。这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大家追捧,正成为一种新时尚。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到永庆坊、泮塘五约打卡,历史街区正焕发出新活力。

——省党代表,荔湾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马楠

汕头作为著名的侨乡,有很多华侨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借助侨文化主题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回乡看看。

——省党代表、汕头融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副主任 蔡林琳

“转化”与“发展”需要在传承文化“内核”与“内容”的基础上,向外寻找转化的新机会和发展的新可能。

——省党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 曾小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必然会聚合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理念、更丰富的资源,也必然会催生更多的交流、合作,这些人才、观念、资源在互动交流中会产生新活力,让整个湾区的文化精品创作呈现出新气象。

——省党代表、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 李林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在即。我们将以优质的、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放的、融合的文化供给模式,提升花城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若岚

从全省来看,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类型丰富,可以作为突破口。现在需要做的主要是深入发掘,把更多的好故事用合适的形式传播出来。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 颜晖

在转化“创新性”岭南文化成果过程中,应重视由政府主导的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运作,并建立文化知识产权交易长效机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岭南文化“创新性”成果应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发更多的人才贡献力量。

——著名诗人、学者、《广州塔赋》作者 雍平

大湾区快速发展让广东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吐故纳新、兼收并蓄,树立广东传统又创新的人文形象。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 何鹰

交响乐事业繁荣是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国家强大、经济发达、人民富裕,交响乐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 陈擎

“三馆合一”项目稳步推进,将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带来新的硬件基础。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要提升文化精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效益,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激活。

——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古志斌

目前,广州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超高清、虚拟现实、工业设计等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李明充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廖靖文、陈昕宇、卜松竹、吴波、张素芹、李巧蓉、莫斯其格、黄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忧子、廖雪明、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齐、苏俊杰、曹景荣、廖雪明
长图文案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宇
长图制作: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郭俊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