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良渚”到“鞋盒里的博物馆”小小景观 大大世界
语音播报

5月20日,在“我爱你”这一天,南越王博物院的“发现良渚”展览正式与观众告别。

这是周五,一个浪漫的日子,商场里人流如织,都是携手的情侣。

从长江之尾南来,近四个月的相守,它却选择了这一天,走了。

挥挥衣袖而去的,不仅是那些琮璜璧钺,那些釜壶豆鼎,还有一群穿越五千年而来的人们——随着展览撤场,展厅中别致的微缩复原景观,也只能停留在照片里。

展览中的微缩景观有两段,一段在开头,复原了修造一座宫殿的场景;另一段在中间部分,再现了一个古村的生活。

真的是古村,差不多五千年了吧。

村里的人都是短打扮,短衣短袖,扎着发髻。有人在做陶器,有人在磨制工具,有人在遛娃,有人在喂猪,有人在扛木头,有人在生火做饭。

有人在木筏上钓鱼,有人在岸边守着鱼竿“摸鱼”。

水面上有鸭子浮游,白鹭从它们头上飞过。

我们仿佛能看到灶烟,听到嬉笑,闻到饭香。

它让我们想起了广东绝艺中的榄雕,方寸之间,情态万千。

制作这些小景观的人,一定对人的生活,对他所生长的土地,很有感情。

很多年前,有一部短篇电视连续剧《片儿警》,讲了北京一段胡同串子里一位基层民警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警察有个爱好:把自己管的这些条胡同里的每一间屋子都做成了微缩模型,在办公室里摆成了一个胡同连着胡同,院子挨着院子的实景沙盘。

那是没有导航软件的时代。沙盘在作为个人爱好之余,也成了民警的出警参考。张三李四王麻子家,都在上面。

城市的发展很快,一个个老的四合院,一条条老的街巷,慢慢换成了高大的楼房和更宽的道路。

有一天,一户居民家煤气罐着火,民警冲进去,再也没有出来。

但他的微缩景观还在。

随着城市的空间尺度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们越来越感到需要一点小小角落的安宁。

5月18日,广东省博物馆,“小鞋盒大世界——‘鞋盒里的博物馆’设计作品展”开幕。展览以“博物馆小镇”的形式设置历史、艺术、自然、科学、民俗、美食、荷兰风情等七个不同街区,展出100件由中小学生创作的“鞋盒里的博物馆”作品。

真的是鞋盒,只不过有的大有的小。

100个小小的空间里,孩子们摆开了“波罗诞文化馆”“岭南童谣”“龙舟世界”“广东美食馆”“吃鸡博物馆”……

为了配合孩子们的身高,博物馆还贴心地将展台的位置调低。进入展厅,我们仿佛是格格巫走进了蓝精灵村。

它们是小小的景观,也是孩子们心中大大的世界。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在德国汉堡,在上海豫园,都有微缩博物馆或景观。那是理性的成人世界中,给童心留下的一点点空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黄巧好 林泽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