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封顶!白鹅潭畔“三馆合一”将成“广东艺术的新客厅”
语音播报

五月初夏,珠江水暖。经过夜以继日的施工建设,广州白鹅潭畔一座“文化航母”渐具雏形。


“‘三馆合一’工程将使广东公共文化硬件再度回到全国前列。”近日,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建设现场,有专家发出如上感慨。而早在两周前,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主体混凝土结构目前已全面封顶,进入幕墙施工及装饰装修施工阶段。



历时566天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三馆合一”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设计,采用“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的设计理念,其外形宛如一艘轮船,建筑东西向长350米,高度呈30米至80米叠级而上,融合自然山水形态抽象写意与理性几何化建筑手法,塑造出滨水开放的大型公共空间。为给市民提供欣赏一线江景的平台,场馆一侧还设计有呈拱桥形、长约220米的观景步道。


“三馆合一”项目效果图。


三个满载艺术的方形宝盒层叠铸就时代文化巨轮,融合自然山水形态抽象写意与理性几何化建筑手法,描绘出“云山珠水”。


项目自2020年5月进场建设,在2021年9月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后,再在当年12月完成两层钢结构连廊提升,到今年5月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历时约566天。整个项目预计于2023年8月竣工交付。


2022年5月20日,“三馆合一”施工现场。


文化专家现场展望广东文化发展


“‘三馆合一’的立项推进,离不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契机。”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许钦松回忆道,“当时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超过五百件,但回到广东巡展时,由于场馆条件原因,只能展出三百多件。自己的东西都无法完整呈现,令我们大受触动。”


“‘三馆合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彰显了广东文化雄厚的积淀。”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表示,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广东应参考世界知名城市文化中心的建设案例,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由此建设与自身经济地位相匹配、彰显文化强省特色的“大馆”。


2022年5月20日,“三馆合一”施工现场。


在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王永看来,25年前,广东省内博物馆、美术馆建设集中“爆发”,令广东公共文化设施一度引领全国。


1997年,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先后落成开放,随后广州艺术博物院建成,并成为全国唯一“双料”馆——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又是国家重点美术馆。


拔地而起的文化硬件,体现着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由此聚集吸引着全国人才。年过八旬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他刚到广东,目睹广东美术馆等全国领先的场馆建设,真切感受到了广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坚定了其留在这片热土发展的决心。


“三馆合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广东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对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航拍“三馆合一”所在的白鹅潭。


新馆启用,不忘老馆


新馆启用日近,广东美术馆老馆的使用也成为业界专家关注焦点。


“现在我们的文化设施不是太多,而是依然太少。”许钦松认为,有了新馆,不能忘了老馆、丢了老馆。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也认为,两个场馆的功能可以错开,探索不同定位,为公众提供更多元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保留老馆也可以让后来者直接看到广东文化发展的步履痕迹。


林蓝则建议,美术馆均衡发展可以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之一。目前,广东绝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与深圳两市。“广东应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加大力度支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场馆。”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新馆落成将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公共文化设施;而二沙岛老馆可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打造专题固定陈列展等,反映广东美术走在全国前列的辉煌历史。“两个场馆各司其职,努力成为岭南文化自信的新在场,广东艺术的新客厅。”


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这一重大工程的重大进展,为广州白鹅潭片区的发展注入强心针。根据《白鹅潭地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白鹅潭地区的文旅产业要打造岭南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文旅创新地。荔湾区将借势省“三馆合一”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资源,将数字化场景应用于岭南特色文化的展示、推广,增强资源体验性,打造文化、科技、旅游、体验元素融合集聚发展平台。


“三馆合一”施工过程知多D


承建方中建三局华南公司项目技术部负责人郭东彬介绍,“三馆合一”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45万平方米,配套建有公交首末站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并预留鹅潭路隧道空间。


2021年11月,“三馆合一”施工现场。


“三馆合一”项目位于珠江边,基坑边线距离珠江仅35米,如何防渗漏是建造施工的难点。


“潮汐和地下水位高差产生的潮差冲击力,对止水帷幕三轴搅拌桩的施工造成了较大影响,深基坑防渗难度大。”郭东彬介绍,项目重点在策划、用材和重要防水部位等方面应对。


项目对基坑防渗进行专项策划,在三轴搅拌桩大范围施工前,组织搅拌桩试桩,确认水泥用量、水灰比、搅拌提升速度等参数,并适当掺加了早强剂以提高成桩质量,抵抗珠江潮汐动水的侵蚀。


地下室底板则采用两道防水处理,而承台、下柱墩、抗浮锚杆等节点位置,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非固化沥青等加强防水处理。


优质用材是防渗漏的关键,项目制定高质量验收标准,针对防水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对多层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用材逐一报验、重复报验,确保用材质量过关。


在建造过程中,绿色施工也是一大亮点。项目推进小型预制构件应用,包括泵管石墩、门砖等都在工厂制成,节约材料、提高效率。同时,项目设置污水分离系统,通过设置排水沟、三级沉淀池集中处理工地污水,随后通过清水池回收再次利用。


“三馆合一”项目设计为“巨轮”造型,层叠、扭转的无标准结构建筑体块多,土建和钢结构穿插复杂,建设难度大。


郭东彬介绍,为确保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交叉施工顺利,项目采用“优化节点+分区分段+细部实施”的措施。


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优化构件节点,部分钢结构预制件在工厂“成型”,再运抵现场安装,减少现场焊接、提升效率。同时分区、分段梳理结构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保钢结构、土建结构同时施工的最优工序。


另外,三个馆建筑主体的层高达8米—14米,超高支模面积大,对此项目团队从源头选用安全性更高、安全富裕度更大的盘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并向管理人员多次讲解BIM技术,提升实施效率,建筑各区、各层、各立面均独立设计架体方案。


而在项目的美术馆与文学馆之间,还设计有一段钢结构连廊,连廊悬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悬空最大跨度48米,重达1500吨。


“为安全提升这段连廊,项目历经4次方案论证评审,45天深化设计。”郭东彬介绍,最终选用“超限结构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层逐次整体提升技术”,分2次提升五层、三层钢结构连廊。同时利用BIM模拟分析施工过程桁架提升节点应力变等,减少高空作业安全风险。最终,这一重量级超限大跨度双层连廊提升项目在70天内完成。


【记者 李欣煦】

【编辑 黄文浩】

来源 广州荔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