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报到证的故事|吴金星:有了报到证第二年工资立马涨20元
语音播报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派遣证”,到后来改名的“报到证”,这个与大学毕业生有关的特殊证件已经陪伴几代人走过了40多年。从2023年开始,报到证将走进历史。但对于很多过来人来说,他们有太多与报到证相关的故事。

说起报到证,今年已经62岁的吴金星有说不完的话。“就业报到证在我们那个年代叫做派遣证。那时如果没有派遣证真的是寸步难行。我就因为没有派遣证,当了两年‘黑户’。”

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到证。图片来自于陕西省白河县史志馆。

吴金星说,自己1981年参加工作,那个年代是统招统分,只要能大学毕业,只要在毕业志愿表中填写“服从分配”,就会分配工作。那时,就业派遣证就是“干部身份证”,有了他,就是干部身份证,可以落户在城市,吃商品粮。

吴金星表示,当时自己大专毕业,在当时已经算是干部,毕业后自己被分配到湛江一家国营矿场工作。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就业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凭派遣证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就业单位凭派遣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工作手续。

吴金星说,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到矿场上工作,当时矿场上工作很危险,工作条件也很简陋,经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毕业那年,得知自己要到矿上工作,自己不愿意去。所以,学校发出的派遣证自己也没有领取。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下海,他在二伯开的一家小型炼钢厂中工作了大半年时间。大半年过后,母亲觉得钢铁厂工作太艰苦,建议他到矿场上试试。吴金星到了矿场上才发现,自己没有报到证,寸步难行。“单位跟我说,我没有派遣证,没有干部身份,也不能入户。”他记得,当时自己去矿场,如果有干部身份,岗位工资40元,加上特殊岗位津贴5元,月工资45元,一年转正后工资有51元。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当劳务工,每个月只有24元工资。他说,转正定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制度下,用人单位为见习期满毕业生办理的一种人事手续。

“派遣证还跟转正定级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须在报到一年之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获得干部身份。很多毕业生离校后,因为更换工作、暂时待业或者不了解政策,没有及时办理手续等原因,因此档案袋中没有报到证和转正定级表,导致他们就业或者办理户籍、职称评定、开具证明时遇到难题。”吴金星说,当时自己回到学校,要求学校开具派遣证。但学校表示,因为自己超过半年没到单位报到,自己的档案材料都已经被转回原籍河源。他又回到老家的县人事局,要求调档,改派派遣证。而县人事局表示,派遣证只能由学校出具。而学校则表示,必须有用工单位的用工合同。当时用工单位见他大半年都没去,一直不肯和他重签用工合同。”所以,我在单位的前两年,当了两年‘黑户’,不能落户当地,没有组织关系,没有工龄。单位每年年终每人发两箱咸鸭蛋,一箱风干的海鱼,都没有我的份。“说起这些,年过六旬的他感慨万千。

直到两年后,单位见他表现不错,给他签订了用工合同,学校才为他开具了派遣证。但这时派遣证上的时间已经是他毕业后的两年。有了派遣证,就有了干部身份,从拿到派遣证的第二年起,他每个月的工资就涨了20元。“当时猪肉4毛钱一斤,你想20块钱有多值钱。”吴金星说,从那以后,他的工资坐上了“飞机”。到1990年时,月工资已经有100元多元。

派遣证也彻底改变了吴金星的命运。几年后,在国企工作的吴金星准备报考广东省公务员系统,但组织部门以简历与报到时间不符怀疑他做假,尽管他反复解释,但依旧解释不清。”因为没有在毕业那一年领到派遣证,我进入公务员系统之路基本上被切断了。“吴金星说,未能报考公务员,也成为他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