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 | 南粤古驿道的终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语音播报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府文化兼容并包,既承百越基因,更受中原文化哺育及西方文化影响。是什么带来这些璀璨文化的种子?

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两千多年来,翻越南岭的众多古驿道打破地理限制,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通过水陆转换,联系中原及海外的南粤古驿道脉络。其通往粤北、粤东、粤西,南下大洋,一头穿越南岭,北联长江流域和中原腹地,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另一头则接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

由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驿道源源不断将中原的商品、文化、人才输送到南方;同时,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多元文化,又从广州通过南粤古驿道,不断传送至内地,开启了中外对话、交流、贸易的窗口。

时至今日,驿道早已超越了水陆概念。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再一次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

南粤古驿道驿站分布图

秦汉

广州古道初长成

五路古驿道 直达赵佗城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绵绵细雨并未改变记者探访北京路千年古道的计划。在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管理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千年古道守护者——90后广州囡、工作人员杨笛。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空乘,到访过世界各大都会,我以为自己已领略了最美的风景。后来,我返穗工作,成了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守护者。真正走近她、了解她后才发现,原来世界级的风景就在我身边!”杨笛与记者一同漫步于北京路,如数家珍般描述: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城市中轴线从未偏移过,脚下5米深的地方,11层5个朝代的道路遗址层层叠叠。脚下尽是宝,这里也是广州最容易“走宝”(粤语,意即“看走眼,错失宝贝”)的地方……

古驿道路线图

凝望北京路千年古道,记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秦朝。秦朝修建古驿道,主要目的是以“修路”定乾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任嚣、赵佗挥师南下,在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间筑驰道,修灵渠,一举统一岭南。任嚣、赵佗等人建城后,巧妙利用天然水系,建设了城内外水陆驿道系统,并开东、西、南三城门与三向驿路接驳,形成今北京路、中山路一带“丁”字道路结构。

赵佗继任南海郡尉后,曾两次自立为王。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国,成功劝说赵佗归汉,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如果当时有导航,陆贾走官道进入广州城,路径或许是这样的:从中原出发至湖南,先翻过越城岭山脉,渡灵渠,经西江、北江,过三水,最终来到番禺城西面水道,从陆贾城码头(今南源街)登陆,筑泥城等候。最后从城西水驿入城,来到西汉南越国宫署。

汉代开辟新的水路古驿道,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交通干线的衔接联通。那时,先民可从番禺城远航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印度、锡兰等地,远洋商道使海上贸易从无到有,渐渐萌芽。

两千多年前,西汉名臣陆贾于增埗河古码头登岸,在今西村一带筑泥城驻节(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与南越王赵佗商谈统一大业。图为陆贾纪念亭,就建于陆贾当年居住之地。 高鹤涛摄

“此路一开,财货通矣,人才出矣,遐陬之声(指当时岭南语言)变矣。”南宋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如此概括开凿古道对于岭南的影响,秦朝驿道开通后,大量铁器从中原引入,改进了岭南的农耕模式。

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布局图

隋唐

直通大海风帆举

一斧一斧削山劈岭 海内外客商聚广州

记者走在初夏的广州街头,看见荔枝新鲜上市,不由想起唐朝才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此名句其实就与古驿道有关。当年,唐玄宗为博杨贵妃的欢心,派人从岭南运荔枝至长安,走的正是西京古驿道(唐代长安通往岭南的古驿道)。

隋唐时期,中国建立了“长安—洛阳”的贡路辐射系统,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直接导致经济重心移往东南。当时,唐代名臣李渤重修灵渠以通巨船,使越城岭道成为岭南大宗货物北运的主要通道,加上张九龄拓宽大庾岭道,广州因此跃升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唐代,广州是“万里通海夷道”的起点,也是“扬、益、荆、广”四大商业城市中唯一一个不在长江水系的城市。

据说,张九龄经过对梅岭的反复考察勘测,选定了从大庾到南雄距离最短的一段路线,比秦朝古道缩短了整整4公里。4公里现在看来不长,但对古人而言,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还要走近2小时,如果要往来运输货物,时间就更长了。

拓宽大庾岭道有多困难呢?我们看看史籍里的记载就能明白。据史载,张九龄亲力亲为,带着“团队”走上灌木丛生的山路,冒险勘探、丈量,设计最佳方案。工程计划议定之后,他在冬天农闲之时,募集大批民工来修路。他还时常星夜上岭视察工程进度,并指挥工匠一斧子一斧子削山劈岭,最高处削去了30多米。

南海神庙

隋朝,广州城设立南海神庙 (波罗庙),这是北方商人携货南下广州、外商前来广州的古驿道终点,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广州远洋贸易的标志。阿拉伯商人乘坐商船,从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码头出发,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城,就在南海神庙旁登岸。

如今,南海神庙是“海丝申遗”的史迹点之一。五一假期后,天气放晴,记者来到南海神庙,只见汉白玉牌坊上镌刻着“古港遗风”四个大字,隽永的字迹诉说着古港当年的故事。

唐代广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出现了外港和内港码头并举的水驿体系,城郊的外港主要有屯门和扶胥港(今黄埔区庙头村西),城中内港则有光塔码头、兰湖码头(现流花湖一带)和浮丘山码头(现中山七路一带),还建有光塔和余慕亭等导航设施,兼供客舟躲避风雨。

每逢交易时节,外商从狮子洋乘船入广州城,远洋船舶经过扶胥港转换停泊,换乘小船沿珠江东行。他们远望光塔地标,行至码头登陆,并在其附近聚集。久而久之,光塔附近形成十余万外商聚居的居住区。唐朝政府为此专门设立“蕃坊”,其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怀圣寺为中心,北至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西路,西至人民路,东达朝天路。

古时候,在珠江上行驶的船只以花塔、光塔为地标

根据当时文献记载,每天到广州港的外国商船有11艘之多,全年到港舶达4000多艘。可以说,在唐朝,几乎每个阿拉伯商人心中都有一个“广州梦”。著名波斯诗人萨第在《蔷薇园》一书里记写道:“我准备把波斯的硫磺运到中国去卖,据我所知,硫磺在那里可以售得高价,然后我再把中国的陶器运到希腊……”

文献里的唐代广州城,港口挤满了外国商船,“收税纳入国库的钱每天可达五万迪纳尔”。大唐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外商,加之广州富足的生活,令客商流连忘返。其中的著名人物——阿拉伯人李彦升幼年随长辈的商船队来到广州经商,爱上中国文化,学识丰富,甚至于唐宣宗大中二年中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阿拉伯进士,遂成一段美谈佳话。

宋代

巍峨五岭有通途

沿驿道建墟市 猎德扶胥兴起

春末夏初,记者来到猎德村宗祠广场,时值中午,食肆热闹起来,“20号煲仔饭、20号……”随着服务员一声喊,一窝滋滋作响的煲仔饭端出窗口,瞬间把湿漉漉的空气裹成一团香絮,融化了一上午的忙碌。

有谁知道,这一带的兴起缘于宋时开辟的古驿道?宋元时期,广州城大规模扩建,形成水陆并进的道路网。城内外“天然水系—内濠—六脉渠”的三级水路网,带动商业街市沿水兴起,广阔十余丈的东西濠两岸当时都是繁华商业区。

宋元地方政府沿驿道建墟市,以方便来往官吏交通生活、防卫海疆和加强地方治安。广州郊区逐渐形成区域内部市镇体系,使驿道成为区域共同体的连接网络。广州城外则出现了“卫星城”——猎德、瑞石、平石、大水、石门、白田、扶胥、大通等宋朝“八大镇”。

宋元时期番禺城与附近码头

1093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岭南,沿着唐朝张九龄拓宽的大庾岭道来到广州。苏东坡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白云山蒲涧、扶胥镇的南海神庙。他与道士谈古论今于天庆观(位于今中山六路一带),邀约友人把盏欢谈,更迭唱和。酒意一上头,苏东坡还在天庆观墙壁上挥毫题写:“东坡饮酒此室,进士许毅甫自五羊来,邂逅一杯而别”;他还在白云山“蒲涧濂泉”(宋元清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留下《题广州蒲涧寺》传世。

白云山蒲涧

宋元之际,中原移民不断通过大庾岭梅关古道来到岭南安居,把中原城市中商业街巷的规制也传播到梅关古道沿线区域,也就是珠玑古巷附近。

位于从化的钱岗古村已有600年历史

位于从化的钱岗古村已有600年历史,其最早居民就是由珠玑古巷迁徙而来的。据孟春吉《恒桢房宗谱》记载,这些居民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后裔。当时为躲避元兵追剿,陆礼成逃至珠玑巷侨居。至其第五代,玄孙陆从兴一路辗转,由珠玑巷迁到古番禺宁乐乡(今从化太平镇钱岗古村),后“开疆拓野,子孙瓜绵绵”,逐渐形成古村。

记者来到钱岗古村,时间仿佛凝固一般,村庄安详静谧,树木郁郁葱葱,村民怡然自得,广裕祠古色古香。

广裕祠与北京故宫是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广裕祠保留了宋代建筑构造设计手法。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清明上河图”的《珠江江城图》就曾出现在广裕祠西门更楼的木雕封檐板上。《珠江江城图》长8.6米,匠人雕刻了29艘船、40多座房屋亭台、49个人物及超过140棵榕树,描绘了清乾隆时期珠江北岸的繁华景象:东郊田园层峦叠嶂、山水相连,珠江层层波纹,商船来来往往,岸边还有西炮台、老城门、天字码头等,以及下棋的市民、戴斗笠的老渔翁、牧羊人和樵夫;穿着长筒皮靴的洋人站在江边看风景;一座石拱门西洋式建筑上,也站着一个头戴高帽、手拄拐杖的洋人,可见当时广州已带上了一层国际化色彩。

钱岗古村安详静谧,树木郁郁葱葱,村民怡然自得

明清

连接世界书传奇

城北专用驿道 赶考必经之路

记者近日来到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包有近300个年头的松萝茶。这包仍有余香的松萝茶,让人想起了一段辉煌往事。

明清时期,广州一跃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珠江上船只密布。1745年,第三次来广州的远洋商船哥德堡1号从黄埔港启程返回欧洲,船上装载着茶叶、瓷器、丝绸等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其中就有产自安徽休宁的松萝茶。不料,哥德堡1号在即将抵达哥德堡港时触礁沉没。

明清时期广州城及近郊驿道情况

1992年,哥德堡沉船被打捞出海。打捞队在沉船货仓里发现了一些徽式茶箱,箱内还装有绿茶。打开茶叶包装,人们惊讶地发现,由于包装严密,一部分茶叶依然紧结卷曲,茶叶没被氧化。哥德堡人将一包茶叶送回广州,以此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上贸易史。

这一包年近300岁的松萝茶当年应该是从黄埔古港上船的。日前,记者来到黄埔村,只见宽阔的麻石街上,两边商店林立,行人接踵摩肩,不复当年搬运货物时车水马龙的景象。

黄埔村的麻石街

明清时期,洋舶来到广州,一般停在扶胥港,即今黄埔区庙头村一带。到了明朝初年,扶胥镇水域泥沙淤积变浅,船舶无法靠岸,港口才移至琶洲黄埔村一带水域,始称“黄埔港”。黄埔古港与其中的麻石街是当年古驿道的一部分,远洋船只在此停泊,更换小船入珠江,直接带动了黄埔古港码头附近村镇的发展。长洲岛近代造船业也因此兴起,至今留下“柯拜船坞”为证。

黄埔古港 莫伟浓摄

此外,市区现存的天字码头在当时亦是清代知名的古驿道码头,官员在广州城赴任、卸任,都在这里上下码头。

广州城北有一条古驿道,曾是官员赴任走的陆路专用驿道,也是举人上京赴考、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读书人也喜欢求好意头,这条古驿道就被称为“大官路”。岭南文化学者、作家黄剑丰在《白云深处》一书中介绍,当年举人沿着大官路上京赴考,往往先到“京溪古道”歇脚。京溪村北面有一口古井,因有众多文人墨客光顾,村人将其呼作“斯文井”,村名也称为斯文井村,如今古井仍在,并成了白云区登记在册的文物单位。

京溪古道后来成为南来北往的富商官贵歇宿、交易买卖之地,带动周边形成畜牧市场和出口交易基地。至今,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村仍保留有白水塘、蟹山、麒麟岗、犀牛角、牛利岗等古地名。

驿道新生

活化利用古道 助力乡村振兴

“预备,跑!”随着发令枪的鸣响,选手们精神抖擞、兴致昂扬地出发。这是前年广东省定向联赛广州从化古驿道沿线赛场上的一幕。与常规定向越野赛不同的是,这场比赛沿着古驿道展开。

自2016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近年来开启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驿道“三师”下乡、文化创意大赛、发掘古驿道侨批文化、制作南粤古驿道音乐等。其中,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赛事,吸引了大量国际专业选手、青少年参赛。广东在古驿道活化上创下了许多个“第一”“首次”,充分彰显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精神。

广州深入调查广州古驿道历史遗存分布情况,探讨古驿道线路布局,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广州市内已发现古驿道本体遗存及相关遗存78处,其中陆路古驿道遗存16处,2处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花都区百步梯古道遗址。经统计,广州古驿道线路沿线有古村古镇62处、美丽乡村86个。


花都区百步梯古道遗址 李波摄

当参赛选手、志愿者、文化人士甚至孩子们,或奔跑或行走在乡间田野、传统村落、码头旧址等比赛场景中时,完全深度沉浸于历史文化之中,古驿道承载的丰富人文价值再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每一次打卡成功都是一次美好的印记。

随着越来越多人知道并重新走上古驿道,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文化资源得以完美地串联、开发、融合,激发了全社会对驿道文化的关注,沿线居民亦能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

记者在从化钱岗古道走访时,一位售卖冬蜜的养蜂人说,“几年下来,许多活动参与者通过加微信订购、宣传我们的冬蜜,现在村里的冬蜜换了包装、开发了新产品,利润涨了一倍。”

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三师”专业志愿者曹劲看来,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利用过程中,既要借鉴传统的东西,又要引入新的审美体系,让不同的元素在统一公共建筑或空间环境里相互连接、融合,形成前后接续的关系,才能真正让陈列在岭南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始发中原 畅达海外

记忆留存 乡愁所系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荣光中,以广州为中心的南粤古驿道承载整个岭南乃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口及语言等诸多方面发展与变迁,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历朝历代修建的古驿道功能有所不同。秦朝修建古驿道,主要目的是以“修路”定乾坤。

隋唐时期,张九龄扩宽大庾岭道,李渤重修灵渠以通巨船,让古驿站点南海神庙成为广州南下远洋贸易的标志。

宋元时期,广州沿驿道建墟市,古驿道毛细血管越发丰富。汉人南下往往选择从大庾岭向南经珠玑巷抵达广州,孕育出广府人,诞生了广府文化。

明清时期,广州修建古道古港以利于连接中外,新开辟黄埔古港驿道,曾独揽一口通商80余年。

南粤古驿道各朝代邮驿设施分布图

车同轨,书同文。古驿道联系中原,在南粤大地上蜿蜒前进,谕令、公文、官员、军需往来不绝,成为国家政治统一的象征。商品在古驿道上流动,物资被运送至五湖四海。

如今,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支撑城市空间作用更加明显,枢纽辐射能力更强,综合服务效率更高,基本建成集海陆空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层次分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连通世界、辐射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广州市交通局数据显示:广州构建形成“三环十九射”、总里程达到1152公里的高速路网布局;建成1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先后接入京广、南广、贵广等9条干线铁路;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6.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蝉联全球第一……

广州南站附近的广州动车段 苏俊杰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他从小住在古驿道旁边,小时候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他特别希望搭上列车走向现代生活。多少年过去了,他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记忆中的古驿道走近现代生活。让历史走进现代,这也是古道保护者所做的创新性利用。

诚然,两千年风云一瞬间,古驿道已经走进历史,但广州未来之路却越走越宽阔。

广州现存部分古道遗址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广州市内已发现古驿道本体遗存及相关遗存78处。

北京路千年古道(越秀区)

钱岗古道(从化区)

影古古道(从化区)

溉洞古道(从化区)

东坑古道(从化区)

莲麻古道(从化区)

正果洋古道(增城区)

银场古道(增城区)

夏街古道(增城区)

廖村古道(增城区)

横塱古道(增城区)

新围古道(增城区)

百花古道(增城区)

百步梯古道(花都区)

《珠江江城图》(局部)广州博物馆供图(资料图片)

南粤古驿道概览

南粤古驿道以广州为中心,朝东南西北辐射。

东路古驿道:主要指广州往东,经猎德、扶胥、增城等地,联系闽赣的东西向古驿道网络。广州境内有扶胥、夏街古道等遗存。

南路古驿道:主要指广州往南、珠江入海口西岸水陆联运的古驿道网络,保留有广州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岐澳古道等古驿道遗存,连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

西路古驿道:主要指广州往西,沟通桂、琼等地的古驿道网络。彩虹桥、十三行码头、陆贾城码头等遗存均在古广州城西边。

北路古驿道:主要指广州往粤北,通往江西、湖南等地的古驿道网络,保留有西京古道西线、西京古道东线、大官路、钱岗古驿道、京溪古道等遗存。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 刘幸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冉冉、刘幸
部分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莫伟浓、李波、苏俊杰
海报文案:林玮琳
海报制作:周振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