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不打滑、曝晒不吸热……在广州麻石街寻找儿时记忆
语音播报

时逢立夏,雨季来临,广州不少街坊或会忆起小时候遍布大街小巷的麻石老街。在旧时的广州,充满岭南特色的麻石街是羊城的独特风景,也是老广州人的集体回忆。因具有下雨不打滑、排水性能好以及曝晒不吸热等特点,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老城各处街巷,方便市民出行。

在下着小雨的午后,沿着古朴旖旎的麻石街漫步,感受广州最传统的市井风情,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透露着一种悠哉游哉的闲情。西关耀华大街、车陂三板石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广州麻石街的小故事。

图片位于荔湾西关永庆坊的一段麻石街。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记者走访

荔湾区耀华大街:“石冚明渠”今难觅

古味房屋、斑驳墙身、麻石板路凹凸有致……走进位于荔湾区的耀华大街,街巷中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关于麻石街的来源,坊间有这样一个说法:旧时广州的大街小巷均由麻石横着铺就。当时,大小河涌从老城区流过,内街遍布排水渠,于是在渠面上横铺麻石板,方便居民行走,麻石街便是起源于这种“石冚明渠”。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内街排水系统改造,街面改造成水泥路面,横排麻石明渠被改为竖排龟背路面,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麻石街。

“以前耀华大街的麻石是横铺的,青石板整整齐齐地横盖在排水渠上面,石板下流水潺潺流过,行人踩着石板会发出“噔噔”的悦耳响声。”曾经在西关居住超过20年的华姨说。

近日,记者走访荔湾区永庆大街、耀华大街、逢源大街等麻石街巷,发现已难觅横铺麻石板的“石冚明渠”。广府文化学者、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主席蔡孝本自小在西关长大,他介绍,当年麻石街巷确实经历了麻石横铺变竖排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排水系统,西关地区把排水管道从明渠改为暗渠,麻石条也从横放改为竖放。现在,荔湾区的下水道已经全部改为暗渠,据我所知,已经没有横铺的麻石街了。”

图片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歧兴直街,路面麻石铺陈,充满岭南特色。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天河区三板石街:百年老街有段古

除了越秀、荔湾等老城区,在广州城郊的村落中,也不难发现麻石街的踪迹。其中,天河车陂村三板石街就是一条远近闻名的麻石街。

清同治年间,当时高中状元的梁耀枢专程坐船到车陂沙美前往梁氏宗祠拜祭祖先。船在万里亭停泊靠岸,据车陂当地习俗,上岸后村人要给梁耀枢一封利是,以表达对他光宗耀祖的感谢之情。为人清廉的梁耀枢不愿收下利是,但也不想辜负乡亲的好意。他环顾四周,只见巷道上或是积土成块,或是坑坑洼洼,行人来往十分不便。梁耀枢灵机一动,提议将利是钱用于修缮道路,造福乡亲。自此,便有了这条用麻石铺就的三板石街。

一条三板石街,一个广东状元,筑起了街巷的历史与传承。2012年,车陂村三板石街被列为天河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如今,走在有着百多年历史的三板石街上,可以看到麻石铺陈的大街弯弯绕绕,麻石纹路透出一种让人迷醉的人文气息。

图片麻石街具有下雨不打滑、排水性能好等特点。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街坊声音

踏水为乐  麻石街上的木屐记忆

说起麻石街的记忆,老街坊自然会想起儿时穿着木屐走路的声音。因广东温润多雨,各地普遍喜穿木屐,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西关上下九仍然是满街木屐。当时,穿着木屐的男女沿着麻石街走来,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乐师在敲击乐器。

“从前,西关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段麻石街,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人们会坐在家门前的麻石上,一边干活,一边和街坊闲聊家常。傍晚时分,我们就穿着木屐满街跑,在麻石路面上敲打出悦耳响声。如果遇到下雨,一些调皮的男生还会故意去踏一下溅起水花,大家都以此为乐。”华姨说道。

华姨说,除了踏水为乐,木屐在麻石街还有另一种有趣的画面。“以前物资紧缺,大多数街坊买屐都讲求‘襟着’(耐穿),因此不少人在木屐底加钉铁鞋掌。在干燥的秋天,穿着这种木屐在凹凸不平的麻石街走路,还能擦出火花,在晚上显得特别好看。”

街坊李叔说,麻石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怕曝晒。“小时候,在夏天,经过太阳曝晒的麻石街,我们都可以‘打大赤脚’在上面走。”李叔说。

图片海珠区南华西街不少街巷仍保留麻石路面。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街巷保护

麻石街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

上下九、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耀华大街、纸行路、大南路……这些老城区街巷要启动活化保护工作!去年12月,广州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今年3月,广州公布上下九-十甫路、耀华大街、多宝路等6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中选单位。近日,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利用规划也先后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

记者发现,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中,明确列出保护对象,其中麻石街与骑楼街、古井、旧址遗址、牌坊或门楼、历史水系等历史环境要素一起被列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且明确了保护区域内包含麻石板街巷以及位置。以《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修编》为例,本次规划的保护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其中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麻石街有13条。

图片麻石铺设布局有章法,讲究纵横分明,有条不紊(图片摄于黄埔区南湾水乡)。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麻石的铺排,原来还有这些玄机

探历史:经久耐用还防滑,岭南多雨正啱用

麻石街是广州老城区的独特风景,见证着岁月流转。广州天气时晴时雨,普通街砖易长青苔,但麻石不会。它温润、干净、清凉、耐用,在老广心目中,麻石天然纹理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其厚重感绝非现在的人行道砖可比。

“广府地区的麻石街,大多使用灰白色的麻石。因为这种麻石密度较大,质地较为坚硬,具有经久耐用的特性,能够承受日晒雨淋。”广东省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欧阳仑说。早在1994年,他就组建公司,开始从事南粤古建修缮工作。其中,永庆坊修缮加固工程、李小龙祖居活化利用项目、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展示和整治工程等项目,都是他的作品。

作为石作文物修复专家,欧阳仑对麻石街的故事可谓了如指掌。“古代交通运输不像现代这么发达,如果一种材料能够作为地面铺设被大量使用,它除了具有经久耐用的特性外,还要求这种材料在周边有产地,易于取材运输。据我所知,以前天河龙洞附近就出产这种麻石。”

论工艺:麻石表面 “菠萝皮”“荔枝皮”各不同

不问不知道,广东麻石街巷所用的麻石,表面加工分为两种技艺,坊间很形象地为它们起了两个名字,“菠萝皮”和“荔枝皮”。个中有何玄机?

原来,要将麻石从原石打造为铺设路面的石块,必须进行分块。欧阳仑介绍:“早期工艺相对落后,处理麻石时主要是在麻石上打洞,再用敲击的方式把麻石撑开,形成‘开山面’。‘开山面’表面凹凸不平,经过简单修整后才能形成‘菠萝皮’。后来随着工业发展,一些原来非民用的冶金技术逐步放开,民间的加工工具越来越锋利,能将麻石打磨得越来越好,遂形成表面更为平整的‘荔枝皮’。”

“‘菠萝皮’与‘荔枝皮’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清代早、中期建造的麻石街巷,大多为‘菠萝皮’;到清代晚期开始,大部分麻石街巷升级为‘荔枝皮’。”欧阳仑认为,打造麻石街巷采用的工艺,除了能反映其建造时间外,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相较‘菠萝皮’,人们走在‘荔枝皮’麻石街上会更平稳,制作技艺的提升自然也会带来成本的提升,所以我们可以留意到,广州中心城区的麻石街大部分都是‘荔枝皮’。”

道排列:三为“巷”五为“街”,麻石铺设有讲究

正如欧阳仑所说,这些散布在城市乡村的麻石街,都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它标记了广府人文居住的特征。南方多雨,以前城市的排水管道并不发达,麻石街巷铺设时留下的“小细节”,正好为城市排水做出贡献。

“古代麻石街的铺设方式分别为密缝和非密缝。密缝是两块麻石之间不留缝隙,铺设时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放坡’,方便雨水排走。非密缝则是进深方向拉开一定距离,好让雨水通过缝隙渗入泥土,形成排水的效果。”欧阳仑解释。

麻石怎么铺有讲究,一条街巷铺几块石板也有讲究。按照西关老街坊的说法,麻石街一般由三五块麻石并列铺砌而成,五块麻石铺砌的为“街”,三块麻石铺砌的为“巷”。记者从龙津桥沿着龙津西路往南走,发现道路两侧的麻石街巷正是以“三”“五”为序铺排而列。

图片荔湾区逢源北街,麻石路面中间高两边低,方便排水。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专家意见

麻石街修缮与保护都要尊重历史记忆

西关风情老街、网红打卡地、非遗街区……沿恩宁路走进永庆大街,这条极具岭南文化底蕴的麻石街让人不禁放慢脚步,细细探究其中的历史故事。作为广州历史街区永庆坊微改造工程负责人,欧阳仑一直在古建修缮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施工经验、提升施工工艺,积极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回忆起永庆坊微改造施工过程,欧阳仑表示,为了保护永庆坊麻石街,他耗费了不少心血。施工过程中,施工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施工通道狭窄问题。3米多宽的永庆大街是唯一的施工通道,所有施工人员、器械和建筑材料都要从这里进出。“这条街是清末民初时期铺的一条麻石板路,是永庆坊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这条麻石路,施工队在路面上覆盖了一层厚钢板和石粉,将它完整“护卫”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麻石街巷列入保护对象,我们也参与了不少麻石街的修缮与保护。”欧阳仑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施工过程中,要尊重历史记忆,需要结合地方传统技艺进行修缮,尽可能地保留原地砖和墙壁的原貌。“在老城区,大部分麻石街巷都是出入主干道,我建议施工方最好提前分析施工通道的设置,如果需要把麻石街作为施工通道,必须考虑设备、材料运输的重量,设置限重,降低挤压对麻石的影响,同时使用一些可复原的材料对麻石进行保护。”

“至于麻石街的修缮方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从材料方面看,我们要留意破损的麻石街使用的材料,分析麻石的质地与颜色,尽可能找到相似的旧麻石进行替换。从工艺方面看,我们要分析麻石街使用的工艺,在替换的麻石表面尽可能采用原有工艺进行加工,这样更好保持一致性。在铺设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原有石块铺设的方式,按照相近的间距进行安装。”欧阳仑说。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信息时报编辑: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