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这些荔湾老建筑里,是否有你的“乡愁往事”?
语音播报

“讲好荔湾故事  延续西关记忆”征文活动开启啦!



荔湾素以“水秀花香”著称,有着“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的美誉。明朝时,这里就已经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在长达85年的时间里,十三行是当时中国唯一对欧美通商的口岸。


荔湾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开展本次征文活动,就是要挖掘这些老建筑不同凡响的故事,进一步坚定广州这座千年城市的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和延续荔湾区文化特色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征文主题:

讲好荔湾故事  延续西关记忆


指导单位: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州西关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广州西关住房租赁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参赛要求

1.稿件应主要围绕附件列表中的荔湾老建筑来写。

2.稿件内容要求充分反映老建筑的自有特点和其历史、功能演变、人物轶事等,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挖掘,充分体现历史建筑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文价值。

3.题目自拟,采用散文形式,稿件必须为原创首发,如发现该稿件在网络平台、博客、微博、微刊、纸媒上发表过,即取消评奖资格。

4.文稿字数控制在3000字左右。按统一格式排版:标题采用三号字,宋体;正文用四号字,宋体;单倍行距。文稿末尾附上通联方式和1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

5.作者文责自负,严禁剽窃、抄袭行为,一经发现,一律取消评审资格,已领取奖项者,由主办方追回原奖项及奖金,并通报批评。

6.作者享有署名权,可用真实姓名或笔名;主办方有权将获奖作品用于各种宣传推介、发表出版等,不再另付稿酬。


奖项设置

一等奖5篇,奖金各3000元;

二等奖8篇,奖金各2000元;

三等奖15篇,奖金各1500元;

优秀奖10篇,奖金各800元;

网络人气奖5篇,奖金各500元。

入围作品若干,由主办方发放精美纪念品一份。


征稿对象

本次征文面向全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投稿方式

1.本次征文只接收电子稿件,投稿请注明“讲好荔湾故事  延续西关记忆”主题征文,采用附件方式投稿。

2.投稿邮箱:lwgszw@163.com


时间安排

1.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5月31日止;

2. 评奖时间:2022年6月中下旬;

3. 颁奖:视疫情影响另行通知。


荔湾区历史建筑信息


01、和平路侨批局旧址

和平路侨批局旧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和平东路50号。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楼高三层,面阔8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立面二、三层均有阳台,天台建有一个六角攒尖顶的凉亭。大门保留了趟栊。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该旧址由当时的昆源银号兴建,其后卖给"广、肇、惠"府会会长彭慰农作为府会的地点,主要为南洋一带的华人与家乡亲人提供联系往来、传递邮件和汇驳等业务,并在此兼营药材。


02、多宝路旧民居

多宝路旧民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201~219单号。建于清末民初。包含10座建筑风格相类似的二至三层青砖建筑联排。总面宽64.7米,总进深20.42米,总建筑面积1321.2平方米。


除203、205号为三开间带青云巷的民居之外,其余均为面阔两开间。该旧民居群外观整齐划一,形式相类∶正立面均为水磨青砖石脚,大门设脚门、趟栊、大门"三件套",二、三楼带阳台。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广州西关旧民居代表之一。1999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03、宝庆大押旧址


宝庆大押旧址位于多宝路宝庆新中约39、39-1、39-2、41、41-1、43、45号,坐南朝北,为前铺后仓砖混结构当铺建筑,平面略呈方形。该建筑外墙四周开设多个小窗眼,内大外小,装有铁枝,用于防盗。内设木楼梯通向各层。建筑内首层带一坚固小室,四面墙壁均以厚40厘米的铁板作内板,外铺混凝土建造,该室为当铺藏放贵重物品的地方。


04、富兴大押旧址

富兴大押旧址位于龙津西路83号,坐西朝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骑楼建筑,平面呈方形,总面宽4.19米,总进深16.02米,总占地面积67.1平方米。楼房外墙石米批荡,正立面左右以方柱支撑半圆拱门,仿爱奥尼式柱头,拱门上浮雕线条清晰、精美。二楼外墙正中带方形雕花木窗,浮雕花卉图案环绕,四角施鲜花图案。三楼女儿墙施小塔司干柱式承托圆形拱券,中央椭圆石块上刻"富兴大押"字样。


新中国成立前,该建筑为当铺,新中国成立后由区房管站接管,1958年间为民办工厂,该楼房外墙浮雕较为精美。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05、陈廉仲旧居


外称陈廉仲公馆(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4号),内园地面积宽广,共拥有建筑用地900多平方米,陈廉仲的住宅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属砖木结构建筑,它有别于西方建筑,是广州传统住宅的一种创新,正面与西面设外廊,东面是独立的梯间,适宜广州的气候环境,保证了各层独立使用,一正一偏,以正间主厅为中心,通达后座与偏间,适合大家庭的统一与分单元使用,与传统的西关大屋组合相约,只是在外表的一些窗楣与栏栅装饰等与20世纪初引进的西方建筑有点相似,其建筑造型轻巧,外屋简约无华,故备受好评,照片选入广州房地产志,被视为广州民居的优秀代表之一。


06、蒋光鼐旧居

整栋建筑青砖墙,三层高。故居原是陈廉仲的物业(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曾用作广州私立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


07、三连直街25号、25号之一、之二民居

三连直街25、25-1、25-2号民居位于龙津西路三连直街25、25-1、25-2号,为三座建筑风格一致的砖混结构并连式三层楼房。


楼房坐南朝北,平面略呈"凹"形,总面宽11.09米,总进深18.87米,总占地面积约199平方米。建筑外墙青砖砌筑,石墙脚,二、三层北面带混凝土结构内嵌式阳台,阳台底部有精美花纹雕饰。北面三级台阶进大门,石门框,大门设板门、趟栊、玻璃木格脚门。门旁开设窗户,石窗框。楼房内部间隔为前厅后房设计,依次为大厅、头房、天井、二厅、尾房。25号与25号之一中有梯间,通向两栋楼房二、三层,两屋梯旁开边门。


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08、嘉南堂(西堂)

嘉南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南路2-12号、7-15号。先后于1919年至1921年由华侨集资建成,是广州较早的大型西式骑楼建筑,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包括三座建筑∶南楼(现新华酒店)、西楼(现新如意楼)以及南华第一楼(今新亚酒店)。


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在嘉南堂创办劳动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工运干部的高等学校,是最早的工人大学。2015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09、南方大厦


南方大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49号。1918年动工,1922年建成,是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原名城外大新公司,为澳洲华侨集资创办,主要经营百货、旅业、酒店。1938年10月被焚毁,只余框架。1954年3月重修加固,同年10月竣工,更名"南方大厦"。


10、鸿昌大街22号民居

鸿昌大街22号西关大屋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为较典型的广州西关大屋之一。坐北向南,面阔三间,深三进,建筑占地面积439.7平方米。砖木结构,高二层,青砖墙。左侧原有约20平方米的小花园,现仍保留有小型假山。


"西关",指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因此当年也聚集了许多名门望族、官僚巨贾。他们在此兴建的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1999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1、广州酒家


广州酒家位于文昌南路2号,大楼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状,混合结构,宽41.8米,深80.52米,占地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楼高三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装饰富于传统气息,内部装修富丽堂皇、雍容典雅。酒家以经营粤菜闻名海内外,有"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美誉。2000年12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老字号"。


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12、谢爱琼妇孺医院旧址

谢爱琼妇孺医院旧址位于宝华路十六甫大街70号,建于清末,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砖砌筑,巴洛克建筑风格。正中开门,内设楼梯。四面墙都开窗,每层墙面均有3个大圆拱组成,圆拱内均开有大窗。墙上有凸出的圆拱,上端有粗大弧线和锁石装饰。楼内有2个天井,走廊门楣上有拱形装饰。首层大厅左侧仍保留有过去作为医院时的领药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州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谢爱琼深感民间旧式接生方式的落后,辞去博济医院的职务,在此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并设产科讲习所(后改为产科医学校),培养掌握现代接生技术的人才。该医院共有医师4人,病床近90张,对劳苦大众接生膳药诸费全免。


13、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


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位于文昌北路耀华东街49号。该处是1943年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委员梁广在广州从事地下工作及居住的秘密场所。梁广于建国后任省总工会主席。


楼房为二层平天台砖混结构建筑,坐南朝北,面宽4.8米,进深10.6米,总占地面积50.88平方米。外墙青砖砌筑,正门设大门、趟栊、脚门,石门夹、石窗夹,二楼带半外挑小阳台,围栏小宝瓶装饰朴素、精美。建筑内部间隔为前厅后房设计,现为民居。2001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挂"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标志牌。


14、乐行会馆旧址

乐行会馆旧址位于龙津东路洞神坊小禹里14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之前,为粤乐专业行业会馆,为当时艺人们居住、聚会、议事的地方,馆内曾供奉华光师傅像。


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15、纶园旧址

纶园旧址位干龙津东路洞神坊32号,坐东朝西,是一座带小庭园的三层砖混结构建筑。西为庭园,庭园以东为主体建筑,主体建筑两边设长廊,长廊后为天井。


该旧址总占地平面呈方形,主体建筑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南缺角。该建筑园墙及主体建筑外墙均红砖砌筑,园墙设四柱三楼牌坊门楼,庑殿顶,绿琉璃瓦滴水剪边,门额石匾篆书"纶园"二字。主楼平面呈凸字型,门前五级台阶,带半月形门廊,向外凸出,正中首、二层开棱形窗户,石窗框。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16、伯捷旧居

伯捷旧居位于鹤洞路鹤洞山顶街21号,为清末民初时期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伯捷设计、建设并曾居住的地方。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470.1平方米,屋面为反梁平顶,白色灰砂砖外墙。


该建筑保留了早期殖民地西方古典式建筑风格,兼有殖民地外廊式和欧洲古典建筑的特征。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地方气候,该建筑采用连续柱廊形成一、二层外廊空间,外廊带低矮绿色琉璃栏杆。为使建筑,具有较好的形体轮廓,柱廊在入口或端部局部突出,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建筑细节丰富,柱式完整,柱头及檐下装饰简洁明快,颇有特色。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有会客厅、弹球房、沙龙餐厅等。每一个房间均有壁炉,并装备了卫浴设备。原室内装饰中西合璧,既有西式壁炉、楼梯,也有中式屏风和家具。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17、谢家祠


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市南街6号谢家祠内。谢家祠建于清代。1924年,市郊一区农民协会正式在谢家祠成立,同时还成立农民自卫军,与封建势力、军阀、地主、民团、土匪斗争。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支持和声援罢工工人。1927广州起义爆发,市郊一区农民协会被编为广州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参加起义,攻打交通枢纽石围塘,胜利后配合第二团攻打佛山。起义失败后,农军还担负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


该旧址是广州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对研究广州近代革命史有较高的价值。2008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8、中共赤岗党支部旧址

中共赤岗党支部旧址(郭氏宗祠)位于香凝路赤岗东约39号,建于清代中叶,是郭氏姓族人的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两进,面阔12.3米,进深28.7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门前二级台阶。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廊三步,异形斗拱、枪墩雕有花纹图案,次间虾公梁施木化格。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带天井与两廊,四柱两侧墙承重。


19、苏联领事馆旧址


苏联领事馆旧址,为广州沙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翠洲社区沙面大街68号,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平屋顶,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广州沙面建筑群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租界建筑群。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由中方履行赔款条约,雇工在北面挖人工河,叠石护岸,形成沙面岛,供英、法等国租用。


20、广州儿童剧团诞生地及团部旧址

广州儿童剧团诞生地及团部旧址位于梯云东路42、44、46号,坐北朝南,为带操场校园式设计两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儿童剧团撤离,辗转广东、广西地区,坚持抗日宣传。1943年11月底,曾被集体关押监狱。该址后曾作东塘中心小学、太平区中心小学、中区第三中心小学、中区清平街一小学、卫红小学、梯云东路小学等,1992年改为清平水族工艺品市场和水产海鲜批发市场,二楼以上为民居。


21、周文雍、陈铁军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陈铁军、周文雍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和平西路荣华西街17号二楼,曾为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周文雍、陈铁军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寓所。2001年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该楼房悬挂"陈铁军、周文雍被捕地点"标志牌。


22、《救亡日报》社旧址

《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8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也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后,该报社南迁广州长寿路(位于荔湾区长寿东路333号),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社长是郭沫若,总编辑为夏衍。


23、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位于龙津西路151号。1947年由粤人李文伦、李声铿父子创办,酒家得名于附近名为"泮溪"的小溪。开业之初,只是以竹木、松皮搭架于荷塘之上的大寮棚,因经营新鲜、地道的郊菜鲜虾肠、泮塘马蹄糕、八珍茭笋皇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加之充满乡野风情,田园气息,深得市民喜爱,声誉渐传,至20世纪50年代初,泮溪已颇负盛名。


该址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转为国营,并于195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由建筑设计专家莫伯治设计并主持,营建两年,成为驰誉中外的岭南园林酒家。


24、陶陶居酒家


陶陶居位于第十甫路20号,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初址在清风桥附近(今中山五路一带),后迁至现址,并建起大楼新张,成为广州饮食业名店。


大楼坐南朝北,楼高四层,混合结构,顶筑六角亭阁。正立面民族色彩浓厚,以"八仙过海""木兰从军"等灰塑作装饰,经营场所约510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陶陶居原名葡萄居,后取"乐也陶陶"之意改名为"陶陶居"。据说康有为、鲁迅、巴金等都曾是陶陶居的座上客,黑漆金字招牌是康有为所书。


‍‍‍‍【文字 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图片 荔湾发布往期】

【编辑 黄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