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好不怕巷子深,探寻隐藏在广州街巷中的古井
语音播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古老的广州城曾有无数的水井,它们滋养了羊城居民的生活,也见证了时光岁月的流逝。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内一些隐藏在街巷中的古井,发现这些古井虽历经岁月沧桑,井沿被刻下条条抹不去的绳痕,却依然水质清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街坊们享受着古井带来的好处,也对它们倍加爱护。

  

番禺区官涌村明砖井

井水冬暖夏凉,居民仍时常汲水饮用

位置:番禺区官涌村麦上街三巷14号旁

  

“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在番禺区石碁镇,很多村落曾经都有水井。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多数水井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官涌村,还有一口明砖井,水清如镜,冬暖夏凉。时至今日,附近的居民仍时常从这口古井中汲水饮用。

  

番禺区官涌村明砖井。本文摄影: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明砖井位于番禺区官涌村麦上街三巷14号旁,为四方井。记者在现场看到,井内壁由青灰砖石砌筑,井口用花岗岩石铺成,井口高约50厘米,口大底小呈喇叭形,井口内直径约65厘米。水井旁边竖有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明砖井”,上款刻“官涌开村之初”。石碑对面,还有一幅关于明砖井的墙绘,上面附有相关介绍。这口古井具体建成年代不详,相传是明代官涌村开村之初所建,砌井用的是明代青灰砖,故名曰“明砖井”。今年70多岁的官涌村民升伯告诉记者,“在我爷爷那一辈,这口井就是村里重要的水源,至少有200年的历史。”

  

记者走访当天,在明砖井边看到不少居民前来取水。家中几代都在麦上街二巷居住的麦叔说,自己每日都会来这里打井水,用来煮饭和饮用。“以前麦上街的村民靠这口古井生活,虽然后面也打了几口新的水井,但只有这口明砖井的井水源源不断,不曾干涸。” 村民王小姐也称,“井水冬暖夏凉,如今还有很多村民打来洗衣、浇花或饮用。”

  


享受着古井带来的好处,村民也对古井倍加爱护,不仅在井口上方加装不锈钢板井盖,防止树叶和灰尘掉入井中,平时看到小孩子在井边玩,也会提醒他们不要往井里扔石头、垃圾。在当地村民看来,古井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居民要珍爱古井,让它永远滋养后人。



海珠区状元社区无名古井

水质清澈见底,如今多用于洗地浣衣

位置:海珠区龙凤街道状元社区南市大街7号之8

  

在海珠区龙凤街道状元社区南市大街,经常可以看见居民提着水桶,走过狭长的街巷,来到水井边打水。他们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将水桶沉入井中,然后使劲一提,满满一桶水就上了井沿。



记者看到,这口水井的井口较小,直径约25厘米,水质清澈见底,能清晰地映出人的倒影,井沿用水泥修砌而成,仅高出地面10多厘米。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在没通自来水的年代,南市大街这口井是附近一带居民的唯一水源,无论吃的、喝的还是用的全靠这口古井。即便后来通了自来水,附近居民洗衣、洗地、浇花等用水还是取自这口古井。”

  


关于这口水井的“故事”,记者咨询了龙凤街道状元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口水井的由来并无相关记载,但是水井附近还有一口建于明代的状元井,由于时代变迁,如今已成为遗址,2013年被海珠区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附近不少街坊则表示,这口水井应该也有上百年的历史,附近地下水丰富,也使得这口水井长年不枯。

  

今年87岁的冷伯,1963年起便一直居住在状元社区。他表示,这口水井在他搬来之前就已经存在。那时候,南市大街还是一片菜地,劳作口渴的居民顶着烈日,蹲在井旁,大口喝着打上来的井水,如“大旱逢甘霖”。夏天,井水十分冰凉,居民也经常打来冰西瓜,有的还在井边放张席子午睡,丝丝凉气如同天然的空调。

  


如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附近居民还是有打井水用作洗衣服、洗菜或浇花的习惯。每天清晨,经常可以看见居民提着桶打水,有的居民住得稍远的,甚至骑自行车将打上来的井水载回家。为了保护井水不受污染,附近居民还为古井制作了简易的木质盖子,也会不定期清除水井内壁的青苔和井底的淤泥。


天河区牛利岗社区伯公古井

藏身窄巷深处,滋润四邻百姓200余年

位置:天河区兴华街道牛利岗社区牛利岗南街一巷44号之2

  

老街上石板青青,伯公井水声叮咚。藏身于牛利岗南街窄巷深处的伯公古井,为清嘉庆年间所凿,滋润四邻百姓已有200多年,当地居民喜欢称它为“龙伯公井”。

  


关于古井的来历,80多岁的村民曾伯介绍,根据《牛利岗村志》记载,这里的村民原是清代中期从五华、梅县等地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建村初期,村中有曾、刘、李三大姓氏,其中以曾氏家族最为庞大。当时曾氏家族中有一懂风水的先祖认为此处是村中水源穴位点,在此挖井一定泉涌不息。果不其然,水井挖好后,与村内的其他水井相比,此井出水快,水质清,常用常有,因此将该井命名为“龙伯公井”并立碑为志。当村中其他水井的水不够用时都要此井支援,缓解全村用水之困。


 村民熊叔则介绍,上世纪50年代,辖内梅花半导体厂工业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厂领导得知距离厂区不远的牛利岗村有一口水井,在征得村民的同意后在此井拉了一条明管用发电泵将水输送到厂内,解决了工厂的用水问题。“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口古井不仅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也见证了城市工业的发展。”熊叔说道。

  

2014年,兴华街道对龙伯公井进行修缮维护,修建了四方形的井沿,并在古井四周铺上了防滑砖,四周还增加了排水口和排水管道,方便居民日常取水。


天河区牛利岗社区伯公古井,水质清澈,能清晰倒影出人影。


“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享了这口井30多年的福。”居民熊女士说,每天早晨,龙伯公井都是“最热闹的”,街坊们端来脏衣服,边聊天边打起井水,在洗洗涮涮中迎来新的一天。当被问到有了自来水为何还用井水时,熊女士解释,“习惯了,大家在一块洗衣服热闹嘛。”


民俗专家:水井成为满载乡愁的文化符号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介绍,广州城水道纵横交错,珠江水一路奔腾向海。每年冬季枯水期,咸潮便会托起珠江水,倒灌入城。生活在广州的居民,为了取得淡水,会到白云山取蒲涧泉水。除了取山泉水,古人还会选择挖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挖井取水也是非常常见的,在我小时候,很多广府人家屋旁都有一口水井,可以说水井和广府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饶原生介绍。

  

饶原生表示,随着自来水的应用和普及,水井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逐渐减弱,不少水井已从市民生活中“销声匿迹”。“饮水思源,古井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府居民,也见证了广州发展的日新月异,如今水井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功能本身,成为一种满载乡愁的文化符号。”


街坊尽诉“水井情”


小时候,大人经常告诫我们不要趴在井沿边玩,小心掉下去。但是这种告诫似乎更加激起小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常常会试探着把头慢慢移近井口,在井水中便会映出一颗颗小脑袋,随着水波的晃动向四处散去。——番禺区官涌村居民麦先生


以前我每天都要用扁担挂着铁桶来挑水,一天好几趟。后来不用铁桶了,换成塑料桶,就在桶上绑上秤砣,好让它沉到井里。如今挑不动了,但是每天路过这口水井,还是感觉很亲切。——海珠区状元社区居民陈阿姨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信息时报编辑:冼瑞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