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传递快乐!番禺这间202岁老校玩转“大头佛”
语音播报

过去每逢节日,笑容可掬、肚大如箩、搞怪逗狮的大头佛便会出现在街头巷尾,是众多70后、80后童年时的趣味记忆。如今,大头佛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节日里,但广州番禺一间有着202年历史的老校——大龙街新桥小学(其前身是九成书院),却如火如荼地传承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校园里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头大大,眼睛大大,脸蛋红红,咧开嘴巴夸张笑,这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大头佛形象。在番禺大龙街新桥村,新桥大头佛已成为番禺区一张非遗文化名片,新桥村的大头佛表演不同于其他地区只是醒狮表演里的辅佐表演,而是既可单独表演,又可由醒狮配合表演,大头佛是主角,醒狮是配角。

新桥村醒狮团成为广州市屈指可数能表演大头佛完整套路的狮队。团里的“灵魂”人物、省级非遗武术(南拳)传承人、市级非遗(醒狮)传承人、区级(大头佛)传承人周珠仔师傅,于2017年亲自到新桥小学传授大头佛表演套路,八十多岁高龄的他,不辞劳苦,一遍遍地教着新桥小学学子练习四平马、吊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和大头佛的表演套路。

据周珠仔老先生介绍:“在珠三角很多地方,大头佛表演动作滑稽,摇摇晃晃,像小丑一样,而新桥大头佛表演动作虽夸张,演绎的却是少林寺武僧的日常起居,保留了大头佛表演的灵魂——每一步都暗藏蔡李佛拳的武术功架,整个表演也都有故事套路可寻。表演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武术基础、配合不同的佛鼓鼓点,灵活设计表演动作,变化多端。”

2021年12月,年事已高的周珠仔师傅让他的徒弟萧永健教练开始在新桥小学教授大头佛表演套路,成立了大头佛文化社团。日常除了练习传统的大头佛表演四套路——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外,还加入“狮子上楼台”这一独具新桥村地方特色的表演情节在训练内容中。

该学校创新大头佛文化传承形式,近年来将大头佛非遗元素融入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活动、个性化课程,启动了“非遗大头佛手工艺”制作课程,在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非遗大头佛手工艺”文化课程,制作出在不同载体上的大头佛手工艺作品。


为了顺利开展大头佛手工艺项目,学校购置了各种大头佛3D打印树脂模具、陶泥、超轻黏土、电窑炉、胶碟、作品架、碟画专用笔等器材一批,聘请了校外专业的陶艺、碟画导师为学子们传经送宝。经过学生们的巧手,平面大头佛陶泥、大头佛丙烯蛋壳彩绘、立体大头佛黏土、立体大头佛陶泥、传统纸扑大头佛、大头佛广彩碟画等栩栩如生的大头佛手工艺作品一件件地诞生了。学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笑哈哈的大头佛手工艺,心中都装满了快乐。

有学生饶有感悟地说:“大头佛最传神、最能传达情感的位置莫过于眼睛、眉毛和嘴巴。乍一看,大头佛都是乐呵呵的,但通过眼睛、眉毛、嘴巴,能够精准地体现大头佛‘乐’的不同程度。”大头佛工艺文化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意识,在传承大头佛文化之路上大放异彩。

新桥小学校长麦维根表示,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大头佛艺术而言,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代观众带来的欢乐记忆,此乃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潘伟璘、曾玉婵、苏锐锋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李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肖桂来 通讯员 阮汉标、邓江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