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韶关市举行了《韶关历史文献丛书》首发仪式暨出版精品座谈会。《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出版项目,几乎汇集了民国以前传世的各种历史文献,为韶关文献之集大成者,堪称广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岭南学术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广东省社科院、南方出版传媒集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韶关市委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等共同参加了活动。当天的首发仪式上,《韶关简史》《曹溪通志》也同步进行首发。
系统勾勒“韶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
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表示,放眼浩荡历史长河,众多绚丽多彩的文化印迹、文化要素,在发展大潮中逐步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韶文化”,深刻影响着韶关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成为韶关乃至广东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韶关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事业进步明显,风度书房、韶州公园等文化惠民工程广获点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全省前列,本土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先后涌现《新韶九章》《又一个春天》《南岭物语》等优秀文艺精品,出版“韶文化研究丛书”等系列专著近30部,“善美韶关”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名片。
王瑞军指出,《韶关历史文献丛书》,是韶关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旨在广泛搜集整理海内外文献,全面梳理挖掘韶关地方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和亮点,系统勾勒“韶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必将为奠定“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历史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为世界深入了解和研究韶关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窗口,为韶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韶关乃至粤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出版项目
“奇事已堪夸北客,梅花先暖亦南枝。”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主编刘启宇表示:“韶关作为岭南名郡,自古控扼五岭、襟会百越,历史悠久、名贤辈出,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脉,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但与其显赫文化史地位相比,历来对韶关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对散布在海内外的大量历史文献亟须归集整理,以为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和阐发弘扬提供坚实的基础。”
韶关市委宣传部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编纂项目,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组织编纂丛书,并通过公开招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承担出版工作。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终于在近期正式面世。
据介绍,《韶关历史文献丛书》共55册,是韶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乃至粤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出版项目,几乎汇集了民国以前传世的各种历史文献,为韶关文献之集大成者,堪称广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岭南学术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丛书》的编纂出版,充分体现了韶关市委、市政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文化自觉;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积极成果。
丛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刘启宇介绍,《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作为一部地方性的历史文献丛书,集中反映了古代直至1912年韶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民情以及自然资源状况,是开展韶关历史和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丛书》内容宏富、四部兼备,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共收录海内外现存的韶关历史文献一百七十三部,其编纂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全面。《丛书》广泛搜集海内外公私藏书机构所藏韶关文献,确保了文献的系统和完整,力求重构古代韶关的文化学术脉络。《丛书》收录一九一二年以前原韶州府、南雄州人士(包括寓贤)之著述,及历代反映韶关的文献典籍,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海内外各藏书机构藏书为补充,包括刻本、稿本、钞本、石印本、铅印本等。
二是保真。《丛书》采用整理影印的方式出版,对底本原有之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客观地呈现了韶关文献典籍的原生态。漫漶缺字者,概不描修;有残缺者,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未能补配者,存其原貌。
三是规范。遵循古籍文献整理传统方法,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规范地对文献进行分类、编排和著录。每种文献均详细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底本收藏者等信息。
四是严谨。按照古籍文献出版的要求,组织专家对书稿反复进行印前审读,确保了图书的高质量出版。
据悉,《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不仅为系统搜集和整理韶关历史文献典籍,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深入梳理韶关历史文脉和资源,全面呈现韶关历史文化整体面貌,推动韶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收录多种稀有罕见古代典籍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主编刘启宇在丛书前言中透露:“经部文献数量虽然不多,其中由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辑的《正字通》十二卷,收录近三万三千余字,与明梅膺祚的《字汇》同为《康熙字典》编纂前社会上通行的字典之一,此书对《康熙字典》的编纂有直接影响,在字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研究韶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首先要从地方志入手。《丛书》收录韶关地区的地方志较为完备,例如乡土志、名山志等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史料亦全面纳入,尽显韶关历史的底蕴与传承。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是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符锡修、秦志道纂的《韶州府志》;而影响较大的是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额哲克等修、单兴诗等纂的《韶州府志》,该志以旧志为基础,参考《广东通志》《清一统志》,详加考订,征引广博,考证翔实,较之旧志更显详备。”
“乡土志作为地方志的补充材料,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随着清政府的学制改革,乡土志开始教材化。清末《乡土志例目》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乡土志的编纂,这股热潮在韶关地区也有所体现,《丛书》收录《始兴县乡土志》《仁化乡土志》《连山乡土志》三种,其中除《始兴县乡土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刊行外,《仁化乡土志》《连山乡土志》则只存稿本及钞本,极为稀见。”
“年谱作为一种编年体传记,为我们研究谱主其人其事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岭南明人年谱流传较少,有学者统计,岭南明人所撰年谱有三十种,而谱主为岭南人的则达二十五种。《丛书》收录的《次川年谱》,为明代广东南雄人谭大初自撰的年谱。谭大初,字宗元,号次川,明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进士,嘉靖间参与修纂《韶州府志》,官至户部尚书。梁启超认为自撰年谱为年谱中最有价值者,‘盖实写其所经历所感想,有非他人所能及者也’。据《中国古籍总目》,此本仅国家图书馆有藏,实属难得。”
“韶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孕育了众多名人显士。其中的代表人物即唐代名相张九龄。张九龄为盛唐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其文学成就斐然,作品广为流传,相关版本众多。《丛书》收录其有特色及代表性的版本《张子寿文集》,该书共二十卷,明成化九年(一四七三)苏韡刻本。此本为成化年间丘濬从内阁所藏宋本录出,韶州知府苏韡为之刊行,是张九龄诗文集在明代的第一次刻印。”
“在韶关,与张九龄齐名的是宋代名臣余靖。著有《武溪集》。由宋及明,《武溪集》已难寻觅,与《张子寿文集》一样,成化中经丘濬从内阁录出,由苏韡刊刻,始行于世。至清代,《武溪集》于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及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再次刻印。《丛书》所收的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刻本,为《武溪集》的较早版本。”
新闻链接:《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简介
全书共55册,由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组织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丛书》作为一部地方性的历史文献丛书,集中反映了古代直至1912年韶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民情以及自然资源状况,是开展韶关历史和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丛书》内容宏富、四部兼备,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共收录海内外现存的韶关历史文献一百七十三部。具体收录情况如下:
一、按文献分类:经部,收录易类、小学类共三部;史部,收录杂史类、奏议类、传记类、地理类(杂志、山水志、专志、游记)、方志类、政书类、金石类共一百零五部;子部,收录儒家类、医家类、艺术类、释家类、道家类共二十八部;集部,收录别集类(唐五代别集、宋别集、明别集、清别集)、总集类、曲类共三十七部。
二、按版本类型分类:写本一部、稿本四部、钞本二十五部、刻本一百二十一部、木活字印本四部、铅印本十四部、石印本三部、油印本一部。具体如下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