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上午,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媒体访谈会在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本届获奖的广东“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李洁军、魏葆华及即将在广州芭蕾舞剧院巡演的红色主题广州芭蕾舞剧《旗帜》主创者王舸出席活动。
三位文艺工作者,现场讲述了他们自从事文艺工作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人民立场、崇德尚艺的精彩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对于讲述者而言刻骨铭心,对于现场听众而言令人动容,感人至深。
人物档案:
李洁军:男,汉族,1965 年 11 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曾获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九届、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五十二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肖像类(组照)三等奖等奖项。此外,李洁军还热心公益活动。他曾被中国摄协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进万家”先进个人等称号。
王舸:王舸,男,汉族,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自由舞蹈编导,一级导演。创作舞剧《骑楼晚风》《徽班》《红高粱》《诺玛阿美》《天路》《东厢记》《大禹》《歌唱祖国》《旗帜》《五星出东方》及舞蹈《千红》《桃夭》《父亲》《中国妈妈》《过早》《长恨》《汉宫秋月》《凤悲鸣》《尼苏新娘》《烈火中永生》,音乐剧《我是川军》等作品。创作作品多次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华奖、桃李杯、CCTV舞蹈大赛、全国舞蹈大赛等奖项,作品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魏葆华:男,197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魏葆华与吴正丹创新表演的《肩上芭蕾》开创了杂技表演的新流派,获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金奖、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最高奖“金小丑”奖等;主演的《天鹅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杂技金菊奖“剧目金奖”等。
他们的故事:用文艺涵养时代精神
李洁军:耗费20年跟踪关怀麻风村
作为一位摄影家,重点在于怎么用照相机记录人民生活,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基层服务。
我是与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才是一名真正的摄影师的,在这几十年的摄影创作过程中,我觉得是向人民学习的过程。
1996年,我第一次去麻风病的海岛上采访,那些老人都不接纳我,我就不断地去与这些麻风病康复者交心。在完成拍摄创作的过程中,我就想:怎么通过个人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麻风病的梁村长有一天和我说:“我们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空调是什么滋味。”海岛离中山南朗镇距离有10海里,名字叫大茅岛。后来我们联合了有识之士买了24台空调,和搬运工一起用船拉到了海岛上,但是发现电不够,还得协调供电部门。
这个过程有很多困难,但是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洗涤。如果我们能用专业帮助到他们,影响社会,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职责所在。这样的故事,我想每一名摄影人在创作、采访过程中都会遇到。
还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1997年我们去三峡大坝采访,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当时我和新华社的记者一起,要去三峡大坝景区12座山峰中最大的山峰神女峰上拍摄三峡大坝的全景,当时我们报社有一辆采访车,上面喷了几个字:三峡截流新闻采访车。我们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经过了几个村庄,在这个过程中正好碰到一群放学的孩子,我就突然看到有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向三峡大坝新闻采访车致敬,行少先队队礼,我很感动。我心想,做一名小小的摄影记者,这么受孩子们的尊重,摄影工作者,在穷山僻壤里受到尊重,就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弘扬正道,弘扬正义,要在德艺双馨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舸:扎根人民 ,用心走好创作之路
我11岁开始学习舞蹈,大家知道,做了这么多年编导,实际上我一直学的是表演。
刚才在后台,领导问我:“你表演(的等级)到最高了吗?”我说:“没有,最高到二级就停止了。”当时有伤,就没再继续跳下去,跳了一两部戏就没跳了,后来开始转行做舞蹈编导。我的专业并不是舞蹈编导,我是舞蹈演员出身,是学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专业,但我对创作有一份热爱。
我最近创作了三部舞剧,《歌唱祖国》《旗帜》《五星出东方》。这三部都是红色题材,灵感都是来自广州,因为之前不知道广州会有如此多的红色文化。
我后来和广州芭蕾舞团合作的时候,会想起那些革命者,身故后要把自己葬到广州,说明广州这个地方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我的创作中,可以在广州红色文化中找到情感切入点。如明天即将在广州演出的《旗帜》,是我一次次去现场感受以及对于舞剧的热爱孕育的作品。如果离开人民、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创作的灵感,而灵感这种东西是一次次扎根人民群众中的生活累积出来的。
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经常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舞?为 了谁而舞?我用舞蹈去表现什么?向世界传达什么?
去年 12 月,我很荣幸作为全国文代会代表,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倍感振奋。20 多年的舞蹈艺术实践让我明白,“德艺双馨”不是口号,而是自我要求。“德艺双馨”既是我母校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也是指引我艺术方向的重要旗帜。在我看来,“德艺双馨”就意味着,艺术应当以道德为人文根基,去探求艺术的永无止境。
魏葆华:广州文艺土壤丰沃,一家两人获“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我的夫人也是搭档吴正丹2004年就获得了德艺双馨荣誉称号,我就有一种感觉,我们家这位已经获得了荣誉称号了,我也得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我有幸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我是从运动员转行到演艺界的。作为运动员,我获得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退役之后,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宁团长发出邀请,把我招到了战士杂技团。广州这片土壤是文艺创作、文艺发展特别好的土壤,对我们的培养和滋养是特别大的。
我们每年有100场下部队为基层服务的演出计划,为战士们表演。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到基层部队演出时,刚刚布置舞台就乌云密布,准备开演之前,部队已经集结好,坐在观众的场地上,准备看演出的时候,开始落雨滴了。就在想这能演吗?后面下起雨来可怎么办?后来演出在滂沱大雨中一直进行到底。为什么演出还是坚持到最后?
当时,在台下坐的是师级的一支部队,师长和政委就坐在前排,没有人打雨伞、披雨衣,雨下得多大都坐在这认真看,部队的这种作风也是感染了我们这些演员。这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就坐在下面看我们的演出,我们怎么能被这点困难影响,不继续下去?
到我演肩上芭蕾的时候,其实我是很担心的,第一,我们特别怕室外演出,因为演杂技,我控制搭档在我肩膀上的平衡,要有参照物,我特别希望演出的场地也有,这样她的晃动我可以观察得到。但是那天到我们演出的时候,雨越下越大,我开始担心是滑,地毯被雨淋湿了,站在肩膀的时候,有雨水掉落,但是反倒立肩上的时候,我发现雨水成了我的参照物,我控制平衡感觉会更舒服。当然这是意外的收获,虽然没有什么灯光、音响、华丽的舞台,但是那次表演是最浪漫的。
和其余40多位大艺术家一起获得德艺双馨荣誉称号,是国家对我们极大的褒奖。平心而论,我觉得我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对德艺双馨的理解,是在路上,是一个目标,永远要追求一个目标,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高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努力追求。
他们的感言:
魏葆华:追求“德艺双馨”永远在路上
“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指引,更是文艺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把这份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在追求“德艺双馨”的同时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执著教书育人。
未来,我要在促进杂技、舞蹈高等教育向前发展上做更多工作,为杂技、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同时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
王舸:希望今后能培养一批年轻的创作者
如果说今后的打算,我希望争取再做10-15年的创作。其实在我这个年龄,已经经历了一些事情,也走过了一段很艰苦的路,现在我特别想把这些经验转换成理论告诉年轻人、我自己的学生,或者是身边一些搞创作的人,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培养出年轻一代。创作除了技术以外,思想性是很重的东西,不是谁都可以搞创作,因为创作除了天赋之外,需要勤奋,也需要机遇。
所以,我在这个年龄特别想培养一批年轻的创作者。带领学生,培养他们,做出示范,告诉他们红色题材怎么做,如何将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做出来能让观众朋友们接受。
李洁军:德艺双馨的获得是新起点,要不断攀登高峰
德艺双馨的获得是一个新的起点,艺术创作也好,摄影创作也好,就像老人家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攀登高峰,不同的阶段要设定不同的目标。
沙飞创刊的《晋察冀画报》培养了一批八路军的红色摄影战士,在遭受日军扫荡的时候,《晋察冀画报》有一名政治指导员,叫赵烈,是广东中山人,在撤退的时候,赵烈就向所有《晋察冀画报》的战友喊出了一句话:人在底片在。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的就是精神,这种红色精神、革命精神,对我们广大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