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记|老船厂美丽“蝶变”,唤醒岭南水乡记忆
语音播报

珠江潮起潮落,过往的岭南水乡生活记忆,被时光一点点封存,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平添一份古韵。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舟西街4号的“上滘船厂”是一家有着30多年造船历史的造船厂,在时代的大潮中曾一度“搁浅”,但船坞、车间、码头都被保留下来……如今,这座老船厂焕发新生命力。工业设备被巧妙地融入到新业态的运营中,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身成为一家文化酒店。

 

上漖村水域江水流速平缓,水运交通方便,是远近闻名的造船基地。如今,老船厂被活化成为珠江岸线上的一处公众文化空间,唤醒岭南水乡文化记忆,承载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和美好生活期许。

 

见证时代变迁

老船厂的“前世”故事多

上漖村位于洛浦街北部沙滘岛中部,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平均海拔不足5米。沙滘岛珠水环绕,河网纵横,北有沥滘水道,南有三支香水道,村民世代临水而居,船是村民旧时最为普遍的交通出行和生产工具之一。

上漖村水域江水流速平缓,水运交通方便,利于木料的运送和新龙舟下水,是造船的天然良港。从清末开始造龙舟,至今140多年,这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造船基地。上漖龙舟制作技艺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船厂是番禺水乡生活的缩影,留存了独特的广州生活记忆。上滘船厂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番禺最早的一批集体所有制龙舟制造厂。1962年,16岁的何伟洪进入上滘船厂成为龙舟制作学徒。1982年,当时36岁的龙舟厂工人何伟洪,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包下了上滘船厂,使之成为番禺早期的私人船厂之一。这也是由广州民间资本兴建的首批制造产业之一,继续从事龙舟的生产和制作。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龙舟活动规模减小,龙舟需求量下降,龙舟厂生意大受影响。处于龙舟厂经营危机中的何伟洪从中看到了新的契机,顶住压力力主改革,先是修缮船坞和车间,利用上漖天然良港的地理位置,将上滘船厂的主营业务由传统龙舟制作转为保养、修缮往来于港澳的大型海事运输船只。

转产后的上滘船厂,修船生意络绎不绝,20多年间累计修理各类船只近800艘次。上滘船厂见证了粤港澳经济交流所带来的船运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与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如今,番禺已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水运不再是主导,而轮渡也陆续停运,老厂长何伟洪由于年事已高,2012年,他经营了多年的上滘船厂不得不停业荒置。

半个世纪以来上滘船厂的发展历程和老厂长个人的奋斗经历,是大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传统龙舟制造业的兴衰变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带来的个体经济兴起,以及粤港澳经济交流带来的航运业蓬勃发展的历史。

 

拥抱珠江,望江听风

唤醒岭南水乡生活记忆

如今,这座老船厂焕发新生命力,变身成为一家文化酒店。近日,记者探访发现,船厂门头上猩红的四个大字“上滘船厂”已经褪了色。

推开木门,树影斑驳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百年老树下,有一方碧绿池水与湛蓝无边的泳池,一艘游艇自在游弋,别具水乡特色的风雨长廊露天小吧……光影之下,一步一景,看似无序,但却让人顿感自然舒畅。

   

这个江边的大院落,既有老船厂的工业痕迹,又有假日酒店的景致,老式船舶发动机、厂房斑驳墙壁,从前的景象犹在眼前。2014年春天,老船厂正式开始动工改造。改造方花了3年时间,重新塑造了工厂庭院,让人和那些自由生长的植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酒店布局设计上坚持“无序中的有序”,每个空间风格独立,但又以最质朴的石头、木头、老砖老瓦还有水作为联系和索引,构成院落的整体意境,房间以24个节气命名。

   

随着经济发展,珠江沿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断推进,同类厂房在番禺已经消失。上滘船厂完整而典型的船厂布局及构造,干船坞、车间及码头被保存完整下来,被活化成为公众文化空间的上滘船厂成为一本面向公众的立体教科书。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及展示,保留了上漖及洛浦的文化记忆,同时也为公众营造了珠江边的良好景观空间。

 

这家老船厂被6棵木棉树环绕着,每逢春季,木棉花傲然绽放,生机盎然,与古老砖瓦房相映衬,成为春天里最质朴最有生命力的风景。在春天里,江风徐徐,木棉花不时掉落在江边的阳台上,浪漫唯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刘瑞媚 冯洁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王敏杰 刘瑞媚 刘政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王敏杰 吴苡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