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移植猪心脏者死亡,术后存活约2个月
语音播报

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9日发布的消息,在该中心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8日去世,目前尚不清楚确切死因。这一特殊移植手术是全球首例,该病人术后存活了约两个月。为何会选择猪的心脏作为供体?此举有何伦理争议?本文为您解答。

患者病情:术后几周内无排异反应迹象,病情突然恶化

这名57岁、名叫戴维·贝内特的病人于1月7日在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了这项手术。据介绍,其移植手术中使用的猪经过基因改造,被“敲除”会引起人类排异反应的基因,以及一个特定基因以预防植入人体的猪心脏组织过度成长。

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称,贝内特于去年10月首次到该中心就医,当时只能卧床,依靠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他的病情不适合接受常规心脏移植手术。在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前,贝内特被充分告知了移植手术风险,这一手术是试验性的,具有未知风险和益处。

该中心说,在术后几周,贝内特体内的移植心脏运转良好,没有排异反应迹象。他与家人一起生活,接受了帮助恢复体力的物理治疗。但数天前贝内特的病情开始恶化。医院在明确其没有康复希望之后,给予了贝内特姑息治疗。贝内特临终前几小时仍能与家人交流。

贝内特的手术医生巴特利·格里菲思表示,贝内特一直与病魔战斗到最后。这一手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有望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移植手术,协助挽救未来接受手术的患者。

解密:为何选择猪心脏作为供体?

为什么科学家和医生会选择猪的心脏作为供体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专家赵强教授指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心脏移植供体短缺;二是猪的心脏与人类心脏大小接近、人畜共患疾病少。

赵强教授表示,心脏移植从手术技术上来说,基本没有任何难度。心脏移植的难点还是在心脏移植供体短缺。目前,全球移植器官严重短缺,每天都有人在等待中离世。在我国,每年的晚期心衰患者多达150万人,但真正能够接受移植的病人约在500人到600人左右。

赵强教授表示,为了解决移植器官短缺的困境,科学家们将视线转向了动物器官。不过,不同物种之间的异种移植,其排异反应比同种移植更为强烈,因此,科学家们采用了基因修改的办法。

为何选用猪心脏呢?赵强表示,猪的心脏和人类心脏的大小是接近的。从物种起源的角度来说,它和人类相差较远,因而人畜共患的疾病也比较少,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将猪的基因表达剪切掉,将人的基因转移到猪的心脏中,这样,猪的心脏移植入人体之后,排异反应就会减少。

据悉,手术用到的猪有10处基因被修改,其中,3个基因会引发人体免疫系统排异;此外,为了防止移植后的猪心组织过度生长,猪的生长基因也被灭活;6个人类基因被植入猪的基因组中,以增强猪器官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耐受性。

而且,猪可以快速地繁殖,所以医生选择猪作为一种供体的异种来源还是比较合适的。

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前,科学团队已尝试将猪的心脏移植到50只狒狒体内进行实验,以研究免疫抑制、低血压、血液凝固受阻等术后反应的应对方法。

而在猪心脏移植前,去年10月,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将基因修改之后的猪肾脏移植到了一位肾功能不全的脑死亡患者的大腿上,虽然体外观察实验只持续了三天,但没有出现排异反应。

探讨:移植猪器官有什么伦理争议?

赵强教授表示,一旦这个技术成功,那对很多人体器官移植,都能带来新的曙光。但是,异种移植仍然存在伦理、技术层面等多重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比如:排异反应是否比同种移植更多?猪的组织移植到人体后,是否会与人体免疫系统形成嵌合体,是否会遗传给后代,或是对人类的进化造成不良影响?伦理上来说,猪心脏的受者怎样自我认同?社会对他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11日发表题为《猪心脏移植的伦理问题》的文章也称,有专家指出,此举在患者安全、动物权利等方面可能存在伦理问题。

文章也指出,虽然这种治疗非常非常危险,但一些医学伦理学家说,如果患者知晓风险,这种移植仍然应该继续进行。

文章称,贝内特的手术也重新引发了对于将猪用于人体移植的争论,许多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对此表示反对。

文章注意到,其中,美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谴责贝内特移植猪心手术是“不道德、危险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牛津大学生物伦理学研究员卡特里恩·德沃尔代说,只有在能够“确保它们不遭受不必要伤害”的情况下,才能把经过基因编辑的猪用于获取移植器官。

赵强教授表示,转基因的器官移植到底是为人类造福,还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这需要大家在伦理、法律法规方面不断讨论、完善。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