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岗故事4 | 广州“河南”因下渡村而得名?
语音播报

说起下渡村,想必会勾起许多“广漂”的回忆。其位置独特,北面是滨江东路望江高楼大厦,南面是中山大学,这条不算冗长的自然村位于两者中间,成为广州典型的城中村,显得格外有烟火气。这里不仅是中大学子喜爱居住的地方,也是许多“广漂”的落脚点。

下渡村,位于赤岗街道西北方位,距离赤岗街道办事处约0.5公里。相邻自然村有鹭江、客村,毗邻中山大学,北临珠江、滨江东路,南靠新港西路,交通便利,村前有下渡路,可直达鹭江、大塘等村。

下渡村主要姓氏有何、吴、陈、徐、李。第一大姓为何姓,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从豫章洪州东湖迁移至广东南雄。第二大姓为吴姓。世居民族有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本地通用方言为粤语。图片下渡村

一口古井道出下渡村的历史底蕴

说起下渡村的传统建筑,一定要从一口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井——杨孚井开始,因为它是见证下渡村种种变迁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也带出了一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杨孚。

图片下渡东约村口

杨孚井是下渡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始建于东汉年间,重修于2013年,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杨孚井位于新港西路下渡村东约一巷,相传此处是东汉议朗杨孚故居遗址。

2013年9月,赤岗街道全力开展杨孚井的修缮工作,对井内壁进行清洗,去除淤泥、青苔,更换残损青砖,整改周边居民楼的下水道和化粪池,在千年古井周边铺上青砖麻石。

经过一番精心保护和修缮之后,杨孚井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井水变清。在修缮后的一段时间里,村民甚至会来此取水。

绕有名气的“杨孚井”恢复其历史风貌,成为广州市历史文化风貌旅游点。

此外,华光庙也是下渡村的传统建筑,是村里拜祭的庙宇,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被拆除,古时候主要用于进行祭祖等宗族活动。

下渡村代表人物:东汉议郎杨孚

杨孚,字孝元,东汉时南海郡番禺县漱珠岗下渡头村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街道下渡村人)。东汉章帝时任议郎,后任临海太守。

图片杨孚雕像

杨孚性格耿直,不攀附权贵。和帝即位之初,欲出兵匈奴,杨孚认为对边疆少数民族应用文治,不宜妄动干戈。他的主张受到人们的称赞。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和帝令群臣评论朝政得失。杨孚上疏陈述官吏贪污猖獗及其在政治上的危害,建议整顿吏治,要以廉为标准,以孝治天下。后被帝采纳,下诏严禁贪污,并对有孝行者嘉奖。

汉时,岭南有官员用奇珍异品向京官行贿。杨孚著《异物志》,用诗歌形式记载当时岭南动植物的种类、生长及其用途,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揭露官员利用这些物品进行贿赂的现象。后来这种弊端得以克服,同时后人又称他为“粤诗之祖”。

杨孚还著有《临海水土志》,是岭南文化的开拓者。他辞官回乡时,带了河南洛阳的松柏,亲手植于宅前,传说有一年的冬天,竟大雪盈树,人们感到诧异,便称他居住的地方为“河南”。故有人认为广州城珠江南岸河南之得名从杨孚开始,后又演变为泛指珠江南岸海珠区地域。屈大均有诗咏之:“能将北雪化南雪,这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已尽,花田常见雪花开。”

图片下渡村中约

图片下渡村委附近

下渡村简史

下渡村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特色农产品有韭黄、西兰花、番荔枝、番石榴等。下渡村于196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89年通电话,2012年通网络。辖内有下渡阳光幼儿园,下渡活动中心是村民的主要活动中心,辖内还有一个有着藏书3000册的图书室——下渡农家书屋。

【记者 吴美芬】

【编辑 郑少山】

图片及信息来源 赤岗街道党建办、文化站、下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