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广州上演,梅婷饰演的嫂子是“第二个狂人”
语音播报

作为广州大剧院的虎年开年大戏,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梅婷、闫楠等人主演的话剧《狂人日记》于2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大剧院演出3场。鲁迅原著+外国导演+明星阵容,引来众多观众“捧场”。该剧呈现的“鲁迅宇宙”氛围感拉满,不少观众表示“有必要重读《狂人日记》”。而该剧主演也在见面会中和观众分享了他们心中的《狂人日记》,让观众看到了戏剧的无限可能。

完美谢幕——

演出现场氛围感拉满,

观众直言“有必要重读《狂人日记》”

三幕话剧《狂人日记》由讲述者周先生读“狂人”的日记开始,徐徐推进情节发展。陆帕执导的《狂人日记》在阐释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了鲁迅先生多部作品进行扩展和延伸。

该剧以多媒体和现实交融的表现手法,跨越维度与时空,展开“狂人”经历的秘密,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鲁迅宇宙”。被投屏在舞台中间纱幕上的影像贯穿始终,这些事先外景摄制好的影像,在演出现场作为第二叙事空间穿插在视觉结构中,打破了剧场表演空间的限制,丰富了舞台的呈现。

加上两次中场休息,整个《狂人日记》的演出时长近5个小时,对广大观众是一种考验。但是,正如主创人员在演出结束后所言,“广州的观众特别好,特别安静,我真的感觉到他们在跟台上的演员一起呼吸。”

这是陆帕继《酗酒者莫非》后执导的中国故事三部曲的第二部。

有观众表示,“陆帕开掘的‘鲁迅宇宙’很庞大,整场演出氛围感拉满,凝滞又压抑,很深刻,我也抑郁了。”“让我重新认识了《狂人日记》,才发现以前读原著的时候有很多细节我根本没读到,有必要重读一遍《狂人日记》了。”

《狂人日记》上演期间,广州大剧院举办“寻找记忆中的鲁迅”主题活动

可以说,话剧《狂人日记》的上演是广州文艺圈近几日的“焦点事件”。2月19日下午,该剧一众主演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观众见面会,饰演讲述者的陶海、饰演哥哥的王学兵、饰演嫂子的梅婷、饰演赵贵翁的李龙吟、两位狂人的饰演者闫楠、乐曦、饰演母亲的王雯那、饰演大学生的李奎分享了他们心中的《狂人日记》。

演出时长295分钟,

“不要对抗你自己的情绪,想睡觉就睡”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第一人称不止是狂人,不能忽略在序言当中讲述者这个第一人称。话剧中的第一幕,讲述人有一段长达40分钟的讲述,节奏非常慢。对此,陶海表示:“每个人心理的过程不同,慢,更多地是想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把这个意义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去思考这些台词背后的意思。”

至于观众应该以怎么样的一种形态来沉浸于这个剧场,进入这40分钟的讲述。陶海表示:“接受吧,不要对抗你自己的情绪,想睡觉就睡。”就像小时候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那个环境很舒服。第一幕第二个场景的灯光其实跟你在家睡醒过来是差不多的。”陶海表示。

事实上,《狂人日记》的演出时长长达295分钟,对观众的观演习惯是个挑战,有部分观众表示“在剧场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在梅婷看来,“可能对观众的挑战更大,因为5个小时坐在那儿,又没有活动的空间。”对梅婷而言不是什么挑战,“我们在舞台上其实挺享受的。导演对我说,如果你疲惫了,你就疲惫地演,你是什么状态你就带着你的状态。”

李奎在剧中饰演大学生,他认为剧场艺术比较注重氛围包裹,“你坐在那里,其实这个故事已经不重要了,你要跟台上的演员能够交流,有点困也没关系可以打个盹,不要强迫自己说一定要看,有些东西是跟着感觉的。我觉得大家坐在剧场里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放松下来,就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有的时候节奏可能相对有一些沉闷有一些慢,但如果你能够跟演员一起呼吸,你就不会觉得闷。

“这部戏是真正的沉浸式戏剧,把你整个人包裹进去。”饰演母亲的王雯那表示,“大家要充分打开想象,去享受、去感受。”

原著中没有梅婷饰演的嫂子一角,

“嫂子和狂人在精神上是一体的,她是第二个狂人”

原著中并没有嫂子这个角色,是导演陆帕在戏中加入的。对此,嫂子的饰演者梅婷认为,在整部话剧中,嫂子至关重要。“她与其他两个女性角色共同构建了这部剧的女性世界,同时她对于哥哥的生活、狂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神秘、美丽、感性、善良。站在狂人的这一面,她很矛盾,她不愿意接受狂人所说的一些事情,但是冥冥中她又觉得狂人说的事情是存在的,她内心不想接受但是她也承认了。在狂人走了之后,她就变成了第二个狂人。”

狂人跟嫂子的沟通非常好,“所以剧中才会有他们一起读外国文学、外国画册,一起欣赏外国音乐的情形,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体的。”

王雯那饰演的母亲是剧中的另一个女性角色,在王雯那看来,母亲出现的节点也挺巧妙的,“她是似有似无、似虚似实的这么一个状态。是狂人想象出来的他童年时期的一个母亲形象。在那样一个秩序当中,渐渐脱离开来的一个母亲形象。她不是一定要孩子遵循某种规范的一个母亲。”

王学兵饰演的哥哥有点严肃甚至有一点点封闭,有一点封建家长的感觉。在他看来,“狂人”在打破一种真实的桎梏。“哥哥是一家之主,他有他的难处,所以哥哥总是在那种腐朽当中开倒车,所以他们家家境也越来越没落。他从小到大都在限制弟弟,所以狂人也对他有一种恨吧。”

在原著当中,赵贵翁只出现了两次,而且没有说话。用赵贵翁饰演者李龙吟的话来说“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赵贵翁的狗都比赵贵翁的笔墨多”。“应该说,赵贵翁在这个话剧中的解释是导演的解释。”

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东西呈现于话剧,

“希望大家看完戏再看一遍小说,戏剧有无限的可能”

梅婷说,“那么多场演下来,我都是非常享受《狂人日记》这个戏,包括现在我正在说话的时候听着外面的雨声,然后观众们在安静地讨论着这个戏,我都觉得特享受,这也是戏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欢的工作的方式。”

梅婷表示非常珍惜和陆帕导演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他所有的对《狂人日记》原著的理解,以及他这3年来对《狂人日记》做的工作,他看了鲁迅的很多作品,包括鲁迅同时代的艺术家的绘画的作品都填充到了戏里面。”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而言,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东西呈现在话剧当中。“这是我们的演员和导演在创作的时候的一个基底。让我能够明白一个欧洲剧场大师是怎么创作的。把4千多字的狂人日记展开到5个小时的话剧里面,大家能看到的,比如说兄弟之间的情感他用了风筝,然后店铺他又用了阿Q正传,这都是之前导演对鲁迅先生做的功课。剧中嫂子的戏不算多但我珍惜她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跟导演一起创作出来的。”

在李龙吟看来,这个戏最大的亮点就是“一部四千多字的小说能被我们在陆帕导演的帮助下,演成了5个小时的戏,希望大家看完戏再看一遍小说,就知道戏剧跟小说是怎么样的,戏剧有无限的可能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实习生:梁惠乾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部分来自主办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