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头正,一身正”探访广州咏春馆
语音播报

“我要打十个!”

这是电影《叶问》里的经典台词,电影里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咏春拳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的叶问以看似瘦弱的身躯对战强壮的武师、拳击手,在众多对手面前如入无人之地。那现实中的咏春又是怎么样的呢?记者走进广州天河的这家咏春馆,一探究竟。


“米机王”有段古,拳法劲力柔化至刚

走进天河体育西横街,在一处民宅沿着楼梯步入地下,便来到米机王咏春馆,这里大隐隐于市,别有一番天地。长长的练武区一边摆放着整齐的木人桩和各种练武器械,另一边是咏春馆历年比赛获得的奖杯荣誉,深入其中,走进一处书香墨气与茶香弥漫的空间,米机王咏春馆馆长、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念怡正坐其中。

黄念怡留着长胡子,寸头,目光炯炯有神,他说练武的人眼神里都会透露出这种英气。“练武人和对手过招,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眼睛必须随时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一旦放松,对手出招就接不住,就会被打,所以练武人目光都是这样锐利的。” 黄念怡说道。

这家咏春馆是为什么叫“米机王”?这里头有个故事。相传,“咏春拳”起源于清朝中期,是由五枚师太看到蛇鹤相争,得悟而创。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有一种说法是:始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而在广州则盛于黄沪芳,黄沪芳便是黄念怡的父亲。“米机”这一叫法,源于黄沪芳曾在粮食加工厂工作,昔日广州人将粮食加工厂称“米机”,故将黄沪芳叫为“米机黄”。因“黄”与“王”在广州方言中同音,便成了“米机王”。用黄念怡的话讲:“‘米机王’就是在粮食加工厂工作的‘老王’”。


黄念怡是佛山咏春拳第四代传人“米机王”黄沪芳的长子。近代咏春拳源于佛山,发展至现代,已形成佛山、广州、香港各有特点的三大咏春流派。在众多咏春拳流派中,米机王咏春拳有一套流传下来的“传承谱系”,直到今天,由黄沪芳传予黄念怡,再传予黄冬薇。

黄念怡自幼跟随父亲学练咏春拳,熟知咏春拳的历史典故,并长期研究、挖掘咏春拳文化。他修炼的咏春拳在传统咏春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派十三家武术以及搏击、散打等功夫的特色,使咏春拳法更精细;不仅具有传统咏春的“型”,对“神”的要求更高,特点为“守中用中,腰马合一”,以实战为主,凶悍著称,动作简单实用,短巧精准;劲力柔化至刚,灵变厚实,真正能达到咏春拳术在搏击秘诀中“一指半步,分秒必争”的威力。


独创分段式教学,“苦练”便是练武秘籍

1998年,黄念怡父亲黄沪芳去世,为使“米机王”几十年的心血不至湮灭,也为了纪念其父,黄念怡于同年12月创立了米机王咏春馆,从此致力于在海内外推广咏春拳。米机王咏春拳的教学是在保留原始咏春拳精华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咏春拳的传承特点,又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的需求,独创出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据黄念怡介绍,米机王的咏春拳是分段位的,这样教学便更有针对性。“现在越来越多人来学习咏春拳,但是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分段,那就全乱套了。”据了解,米机王咏春馆的学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承式的传授,为入室弟子;另外一种是推广普及式的教学,则为学员。针对入室弟子,米机王咏春馆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阶段式定位的升级制度,分白黄蓝红黑五段,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尊师重道传统的传承。

“有的人说练字和练拳一样,如果不用心去钻研就不会写得一手好字,不经过千锤百炼就不可能学得一手好功夫。”当被问到练习咏春有什么秘诀的时候,黄念怡说这是秘密,不能随便外传,但是最终他还是说出了米机王的练武秘籍:“苦练”。


不少人燃起学习咏春的热情是因为深深着迷于电影里的咏春招数,以及以少胜多的快意。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少数。米机王咏春拳第三代入室弟子方政豪从幼儿园便开始学习咏春,至今已经十年。“师傅经常教导我们要沉住气沉下心,坚持做到最好。” 他说,平时师傅教导他们就是要勤学苦练,唯有苦练和坚持,才能把咏春练好。而另一位入室弟子徐启宁告诉记者,师傅时常教导他们,在外遇到坏人要奋起反击,但是不能欺负弱小,而要尽己所能去保护他们。这成为徐启宁练习咏春的座右铭,也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讲武德”是“米机王”的原则。尊师重道、以武育人是米机王的教学目标,也是他们的习武追求。练武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武术背后的哲思。“在练武人的心目中,武侠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要需要出手的时候,我们都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助人为乐,这些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武侠情结。”黄念怡说道。

“念头正我一身正,沉桥教我如水性,标指轻灵随机转……”这是黄念怡编写的米机王咏春馆馆歌,他把歌词写到了咏春馆的墙壁上,说到得意处,他不自觉地就自己唱起来。一旦出拳,黄念怡眼神中便透露着骇人之气,但是一旦拳头放下,他的眼神又立马柔和起来。看似严肃的黄念怡,其实也有幽默的一面:“站直了!是咏春不是鹌鹑!”本来严肃的教授过程,学生们却忍不住笑出了声。


创新非遗传承,展现传统武术文化新形式

“一步一拳功夫意念要专心,靠肘取中线标准熟记方得真,桥手相博刚中柔,圈马径手拳亦重,用那标指制敌穷。”

2021的11月,天河猎德街广粤国际社区迎来 “米机王”咏春拳交流活动,二十余名中外人士一起感受咏春拳的文化和功夫魅力。活动现场,黄念怡的女儿、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冬薇将咏春拳的起源传说和流派传承娓娓道来,将大家带入引人入胜的武侠世界里。

事实上,这只是米机王咏春馆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一个缩影。据黄冬薇介绍,咏春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主要通过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方式,让咏春拳获得传承。此外,他们在尝试做更多跨界融合,让不同领域、阶层、年龄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咏春拳。例如带领入室弟子参加2021广州新春交响音乐会外景拍摄,参与时尚品牌的新品拍摄,向年轻一代展现传统武术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记者从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12月,天河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3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4人。近5年来,新增《广彩烧瓷制作技艺》《面谱绘制技艺》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2项,新增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8人。2018年至2021年经认定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个。

天河区在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上不遗余力,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方面,初步建立起区级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对所收集的实物、文稿、图片、音频、视频等原始资料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标准归档,目前共整理图文和影像资料等档案卷宗共计70册。《十二路散手及起应用〈咏春拳(米机王)〉系列教材》便是其中之一。

在加快传承人队伍和传承基地建设方面,天河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基地打造和培育。2021年6月16日,根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公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2013)通知》,广州市米机王文化传承中心申报成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