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
明天是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按近年流行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
而南方地区的小年,
则是腊月二十四。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状元及第灶君》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全国范围来讲,过年是以腊八为序曲,然后继之以小年、除夕、大年初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宣告结束。是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仪式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在“过年周期”的五个重要节点中,腊八、除夕、大年初一和元宵节的日期都是固定的,唯有小年有两个,有所谓“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之分。
这就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小年为什么有两个日子?“正宗”的日子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
此外,广州人也有疑问:网上说“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明明广州属南方地区,为何很多广州人在腊月二十三“谢灶”?“谢灶”不就是过小年吗?
没错,“谢灶”就是过小年,只不过广州过去多称小年为“小除”。“谢灶”就是祭灶,是专门祭祀灶君的仪式,北方叫“祀灶”“送灶”等。
河南开封木版年画《四季平安灶神》
祭灶是过小年的“标配”,所以祭灶那天,就是小年。
祭灶,原是古代被列入国家祀典的“七祀”(一说“五祀”)之一,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供奉。但最初的祭灶日既不是腊月二十三,也不是腊月二十四。
《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后汉书·礼仪志》说:“立夏之日……祭灶。”
将祭灶日移至腊月,是晋代才有的习俗。《清嘉录》引晋周处《风土记》云:“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荆楚岁时记》则记载南北朝时南方人在腊八祭灶。
到了北宋,民间祭灶的日子才固定在腊月二十四,并与当时的“交年节”结合。《东京梦华录》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醉司命”就是让灶君吃好喝好,到天上多说点好话。这种习俗,有宋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为证: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祀典。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宋室南迁后,
“交年节”祭灶习俗迅速传播到杭州等地,
并有了“小年”“小年夜”的说法,
随后流行全国。
近代《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
元人吴澄《月令纂言》云:“腊月二十四日为交年,俗盖讹为小年也。”明人陈士元《俚言解》说:“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
据记载,从宋代至明代中期,无论南北,都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如果以先后为标准的话,腊月二十四肯定是小年最“正宗”的日子。
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出现于明晚期,最早流行于北方一些地区。
明嘉靖年间的《太康县志》载:“祀灶,十二月二十三、四日。”《许州志》载:“二十四日祀灶,或先一日。”万历年间的《朔方新志》载:“廿三日夕,祀灶。”天启年间的《同州志》载:“二十四日祀灶,亦有先一日者。”
入清以后,经历顺治、康熙二朝,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习俗在北方民间风行一时,但仍未成气候。直至雍正在位时,才确定了腊月二十三于坤宁宫祀灶的制度。
正所谓上行下效,朝廷于腊月二十三日祀灶,民间自然也以这天为小年。至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已成为主流,可谓“后起之秀”。
随后不久,又有了“南方小年”“北方小年”及“官三民四”之说。
清代版《灶君府》纸马
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的《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其祀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京师居民二十三日祭灶,“南省客户”二十四日祭灶,从此便有“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之分。
《寻甸州志》云:“二十四日,以糖豆祀灶神。凡官署多先一日,俗谓'官三民四'也。”即官府二十三日祭灶,民间二十四日祭灶。后来还有“官三民四疍家五”之说。
受“官三祭灶”影响,南方一些地区也开始把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前移至腊月二十三。
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清中期以前是腊月二十四“谢灶”,过的是“南方小年”。清中期以后,情况就变了。
据《番禺县志》记载:“二十三日小除,祭灶,以花豆洒屋。”《佛山忠义乡志》载:“二十三日小除,祀灶,以金橘、糖豆为献。”
清代版《三人灶》纸马
可见在广州及佛山一带,自清代起便有很多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日“谢灶”。虽然至今粤北、潮汕等地仍以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但不能笼统地说南方地区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小年。
广州人说,“过了小年就是年”。
二十三日“谢灶”后,
便正式开启“过年模式”:
年廿四,开油镬;
年廿五,蒸年糕;
年廿六,洗被服;
年廿七,打扫屋;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九,贴春联;
年卅晚,团年饭。
有人说,广州不是有年前“行花街”的习俗吗?有是有,但从腊月二十八至除夕夜的花市,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正式形成的,所以在此前没有记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