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天他们在九龙湖畔建出六座“零碳小亭子”
语音播报

“坐在湖边,可以陪着孩子,看他在亭子里自带的画架上涂涂画画,真的很惬意。”日前,由7所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学府的150名建筑学子及老师携手30余位政府、企业、设计院专家精心设计,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湖畔倾力打造的6个零碳景观小品正式启用。据悉,这是“2021凯德青少年建筑师暨中新广州知识城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的优胜作品,历经72天超过26000小时团队创作打造,集导览便民、科普教育、图书阅览、观景写生、亲子乐活、音乐互动等功能与美学相得益彰的沿湖休闲带将造福周边23.68万居民。

零碳建筑小品已吸引不少市民休憩使用。


同台竞技:

大湾区首个高校零碳建筑小品营造大赛

推动青年学子携手共建绿色社区

“00后”正成为推动建设创新的新力量,他们对零碳建筑有怎样的理解?一场需要从蓝图走向现场搭建的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吸引了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7所知名学府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150名大学生组队参与,堪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子进行零碳建筑实地建造的首次同台竞技。

华南理工大学的温健同学表示,作为华工的学子对构造方面极有信心。而广州美术学院参赛选手郭嘉觉得,建筑学院考虑更多的是建筑空间,而她们的设计希望加入更多新潮的艺术和科技连接的元素。深圳大学的黄方百同学觉得这不仅是参加一个比赛,更多地是挑战自己。“各个学校都各有所长,各有偏重点”在华南农业大学参赛选手董方琪看来,能有这样的“对手”是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

据悉,由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指导,凯德集团(中国)、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和共青团黄埔区委员会协办,凯德旗下公益分支——凯德希望基金支持的“2021凯德青少年建筑师暨中新广州知识城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于2021年9月26日启动。大赛以“相TOGETHER”为设计主题,体现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之道。参赛者需在知识城九龙湖主入口至龙腾公园段的指定场地,结合环境和当地文化特色元素并体现大赛主题,设计及营造便民利民的绿色空间。

参赛队伍历时一个多月完成14组作品设计方案,其中6支队伍在终期评审中脱颖而出,晋级2021年12月5日的现场搭建阶段。2022年1月8日,经过专家评审,结合吸引了逾50万人次参与的网上投票结果,正式发布一二三等奖的结果,同时宣布六个零碳景观小品正式启用。现场可见,用竹子或木材搭建成的凉亭、长廊等,与九龙湖的景色融为一体,已吸引了不少游人玩耍休憩。

据悉,凯德青少年建筑师项目于2017年在新加坡发起,2019年来到中国,目前已经成功举办3届。这次是活动首次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凯德地产(中国)战略关系首席执行官、华南区董事总经理陈培进表示,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中新两国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由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和凯德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通过举办此次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希望鼓励青年大学生更关注社会、关注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让大湾区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莘莘学子们发挥所长,为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凯德也希望通过此次大赛继续深化中新合作交流,助力中新广州知识城“绿色低碳新区”建设。可以看到,最终6支优秀队伍携手凯德项目开发与设计管理专业团队,遵循国际环保5R原则,完全采用木板、竹材、PP中空板等环保材料,搭建完成6个兼具使用功能及观赏美学的零碳景观小品,为漫步在九龙湖畔的市民提供便利,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展示青年建筑师的责任担当。

获得大赛第一名的作品是广东工业大学的“生长·聚合”。


建造故事:

从图纸到现实难度超想象

3000片尺寸误差木板全靠手磨

不过,对于建筑设计界的新生力量而言,从图纸到落地建造的难度超乎了很多同学的预期。“找了研三的两个建筑系师兄帮忙也建不出模来”,广州大学的韩胜海说,经历了从一开始设计的信心十足到实操的无措,虽然设计可以超越很多东西但做不出来也是没用的。而一些形体比较复杂的结构也让不同系的组队队员之间产生较大争议,究竟该追求美观还是实在可造出来成为最大的分歧。

专家评审团通过对建筑的设计概念体现、作品完成度、最终外观形态、使用功能、零碳设计体现、施工质量及使用安全、材料使用、造价把控等多个维度对6个作品进行了现场评审打分。最终获得大赛第一名的作品是广东工业大学的“生长·聚合”,它本身功能是一个游客打卡点,整体以“六边形”为题,不断向外延伸,形成一个个取景框,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建筑学二班的黄珊是夺冠小队的队长,她告诉记者,这是个和初版设计已经完全不同的作品。这个由同班的十个同学组成对队伍参加过不少设计大赛,不过由图纸到落地建成还是第一次。黄珊说到了终期评审阶段,评审老师的意见还是让他们改方案,这让大家都很着急,在视频会议讨论,改了一个通宵后才终于让方案成型。像蜂巢形状的六边形是设计中始终坚持的元素,切合了“团聚”的主题意境。而建筑顶部使用光伏板,利用太阳能,晚上有照明也依然让建筑很节能。比不断修改设计更难的还在于现场施工搭建,在9天的搭建过程中,黄珊和提出六边形设计灵感的沈嵩林都感叹,很多没想到。比如地形是没想到的大坡度,设计方案则是基于平地的,但挑战也带来了乐趣,高度差最终让建筑多了不少可坐可站的台阶和位置,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空间使用效果。

取景框效果。


实体搭建的难度和经验让同学们觉得得到了设计不能带来的收获,也让团队精神和友情升华。

因为错误估计了工作量还有工厂加工误差比较大,华南理工大学“ADL代表队”在组建作品“无央·廊”时,发现3000多块木板尺寸都不合适,在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重来的情况下,同学们只能自己动手打磨这3000多块木板,10个人磨足了5天,才终于获得合适尺寸的木板。

木板全部通过人工打磨后搭成了二等奖作品“无央·廊”。


在每一组都解决了不断出现的难题和挑战后,九龙湖沿湖休闲带的零碳建筑小品群终于投入使用了。一位经常到九龙湖边散步的市民表示,“九龙湖生态环境好,地方大,小孩子最喜欢来玩了,现在多了这些景观小品,不仅走累了可以歇一歇,还能让孩子通过跟小品中的设施互动,寓教于乐,让他们也了解一下什么叫零碳和可持续发展,挺有意义的。”

低碳设计:

根植低碳设计理念

让青年建筑才智参与城市共建

从作品来看,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以高质量的作品,展现出新生代对可持续发展命题的探索,这些新鲜思考将会有利于营造与时俱进的绿色社区及共建共享文化,为环境和社会贡献长期价值。

大赛的评委,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蔡奇原表示,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实现了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与学生及市民共同营造公共空间作品,让参赛的大学生也体会到设计与实际建造的实践过程,同时让市民也能参与其中,很好的传播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这几个参赛作品最后营造出的效果都比较好,在实现它们本身功能的同时,也很好的将艺术美学及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不过,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高校学生关于低碳设计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比如主要是低碳材料、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但值得欣喜的是,通过比赛,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已经让他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通过实体搭建积累了对低碳材料的运用经验。


黄珊说,在设计中很明显感受到主办方的指导老师会特意引导大家关注零碳,关注社区共建,更多为市民的使用考虑。参加比赛能接触到更多前沿的低碳环保理念,也更加意识到零碳低碳的重要性,以后在设计中自己也会更多地考虑和关注这方面的应用。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谢超也对记者表示,现在学校也越来越关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还专门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的课程,不过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课程。在注重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运用低碳环保的理念创造更多低能耗的建筑也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的教育也在慢慢增加低碳、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知识理论,在具体设计中也会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低碳的手段方法,这是一个慢慢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丽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丽琴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