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菜市场变身,居民“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语音播报

信息时报讯(记者 蔡晓素)菜市场是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是居民生活的菜篮子,事关万千市民的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几年,广州的肉菜市场通过升级改造,不仅提升颜值,完善功能布局,还融入了电子支付、食品追溯、智慧管理各种“黑科技”。“小菜场”拥有了“大智慧”,让街坊的“菜篮子”拎得舒心,买得放心。

在东山肉菜市场,市民细心挑选着蔬菜。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越秀区东山肉菜市场:

烟火气与文化味交融,软性服务多重提升

穿过庙前直街,刚从具有浓浓欧陆风情的东山小洋楼中抽离,转身便看见市井气息满满的东山肉菜市场。走进一看,发现这不仅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菜市场的入口处是一条仿骑楼的长廊,万花筒般的廊顶天花,独具岭南特色的花式地砖,新潮有趣的卡通指示牌,还有拱形的红砖结构档口、复古招牌,浓浓的岭南风扑面而来。

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该菜市场主管黄志扬介绍,东山肉菜市场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1988年所有制结构调整后开业。目前,市场总经营面积约1800平方米,档口约100户,年销售额近3.5亿元。隐藏在其间的各类美食小摊,不仅常登老广美食榜单,而且非常“平靓正”。但由于疏于管理,加上年久失修,东山肉菜市场变得破旧脏乱。

东山肉菜菜市场的入口处是一条仿骑楼的长廊。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2021年4月该菜市场正式启动改造,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实现颜值、内涵、功能的多重提升。“东山肉菜市场以‘人间烟火气,龟岗万花筒’为主题,屋顶融入彩色膜结构、鱼鳞网等多元设计,摊档和招牌在保留岭南市井气息的同时,亦注入当代生活美学,营造出绚丽、鲜活、变幻无穷的现代生活场景。”黄志扬告诉记者。

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增加了能折射阳光的透光顶棚。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记者留意到,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在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菜市场入口处设有休憩空间,植入公共艺术装置,让市场增添了几分艺术感的同时方便买菜的老人。仿骑楼长廊设置无障碍通道,让行动不便的街坊也能轻松通行。此外,市场内每日还提供快检服务,商品检查结果实时公布在市场中的LED显示屏上,让前来买菜的街坊一目了然,买得放心。

东山肉菜市场拱形的红砖结构档口。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在这里经营快20年的粮油副食店老板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市场环境变好了,租金却没什么影响,人流量比以前多了不少,生意变好,大家也都很开心。”

市场内每日还提供快检服务,商品检查结果实时公布在LED显示屏上。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天河区珠江新城猎德新街市:

“食品溯源+移动支付”,“智慧化”让买菜更舒心

买菜是人们一天生活的日常,在一个环境整洁、卫生干净、产品品质有保障的地方买菜,无疑能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位于天河区珠江新城的猎德新街市,如今不仅环境变好,还提供了食品溯源、扫码支付、扫码领取环保袋等服务。居民买菜就像逛超市,买得明白,吃得也放心。

如今的珠江新城猎德新街市环境变好了,居民买菜就像逛超市。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猎德新街市为上下两层,地面一层主要售卖水果、肉类,负一层则以蔬菜、水产为主。每个区域分类明显,各种品类的标识牌清晰显眼。每个档口的瓜果、蔬菜都摆放得很整齐,档口前显眼位置悬挂着今日价格表,商品明码标价,地面也是洁净如洗。

记者还留意到,每个档口前都张贴有一张经营户“六包责任书”,由商户签名承诺销售产品货真价实,诚信经营并保证摊位整洁。每个摊位都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现金方式支付。此外还粘贴有溯源二维码,居民只要拿出手机扫描溯源二维码,经营户的营业执照、在售商品来源、商品抽检记录便可以一目了然。

档口果蔬摆放整齐,商品明码标价,并粘贴有溯源二维码。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现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市场内通道从原来的2米多拓宽到3米,逛起来更宽敞舒适。同时降低台面高度,让街坊们挑选商品更方便。摊档也由原来的80多个增加到150个左右,还引入药房、花店、修鞋店、裁缝店等,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每个摊位都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现金方式支付。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不仅如此,猎德新街市内部设施也更加完善和人性化。设有母婴室,可以几个人同时使用,为带娃出门买菜的宝妈们提供了大大的便利;配有洗手间和升降电梯、扶手电梯,方便前来买菜的老年人;新增扫码即可领取环保袋的智能机器以及公平秤,让居民买菜更放心。而为了照顾上班族,目前该市场经营时间还延长至晚上9点。

改造后的菜市场通道宽敞舒适。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我做了这么多年蔬菜档,这里的环境一流,服务也到位。”现场一名档主陈先生说,经营户和居民会自觉地共同维护菜市场的环境,“环境好了,街坊才愿意来,菜市场经营就能良性循环。”

新增扫码即可领取环保袋的智能机器以及公平秤。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海珠区龙导尾市场:

流动摊贩入室经营,环境整洁卫生

说起龙导尾市场,不少街坊的第一反应就是肉菜“平靓正”,但是街巷狭窄,环境脏乱。据南华西街道工作人员介绍,龙导尾市场为临时疏导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漱珠涌改造为暗渠后,这里便成了群众自发聚集,买卖果蔬、肉类以及其他日常用品的地方。因品类丰富、物美价廉得到街坊青睐,但也存在街巷狭窄,店档占道经营、流动摊贩乱摆卖等问题。

2021年9月,南华西街道联合龙凤街道对阻碍消防通道、占道经营的档口实施整改,通过降低摊位租金、改造市场布局、增加经营摊位等办法,引导流动摊贩入室经营,规范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优化居民买菜购物环境,提升购物体验。

龙导尾市场道路变得宽阔平坦。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日前,记者走访龙导尾市场看到,大部分经营户都能按规定在线内经营,占道经营的现象也大为改观。此前乱搭建的棚户均已拆除,地面重新修整,道路变得宽阔平坦,而大部分流动摊档也进入到旁边的龙福东市场经营。走进龙福东市场,只见整洁宜人的地面,整齐划一的菜摊,摊贩有序地忙碌着,买菜的居民认真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菜品,不时还响起一声声“靓仔、靓女,过来睇下啦!”的吆喝。整个菜市场分区合理,标示清晰,一楼为肉类和水产,二楼有果蔬区、干货区和花卉区,配有升降电梯、公平秤以及食品溯源检测等服务。

流动摊贩入室经营,是否会带来价格提升呢?记者随机咨询了几位经常来买菜的街坊,他们均表示没有感觉价格有明显提升。熟食档档主唐先生坦言:“这里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并且顾客以老年人为主,不会轻易提价。”

街坊声音:

“菜市场也可以这么有格调。”家住新河浦路的陈小姐告诉记者,“除了附近的居民,就连外地游客也会来这里‘打卡’,菜市场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在农贸市场里。”

“如今,广州很多新装亮相的肉菜市场都有食品追溯和大数据监测,进入菜市场就能清晰看到当天市场菜品的监测结果,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能知道食品的来源,农药残留是不是超标,查一查门口的电子屏,就能知道菜有没有买贵。”家住猎德花园的吴小姐说:“食品溯源是一种保障,让我们买菜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