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自己出生的地方,
需要理解童谣;
要了解另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
也可以以童谣为切入点,
《龙川客家童谣》
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潜移默化地实现童谣的
社会教育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龙川客家童谣》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了广东龙川县本土客家童谣50首,客家童谣是客家人针对客家儿童创作的民间歌谣,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它童趣盎然、声韵活泼,唱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书中每一首童谣都有客家话童声朗诵配音,并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讲述每一首客家童谣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中包含的客家人的智慧。此外,每一首童谣配以原创国画插图,展现客家山村乡土人情风貌。
客家山区的儿童虽然平时要帮家里干农活,但是童年生活是充满乐趣的——掌牛游河,莳田割禾,下水摸鱼,上树摘果;钓过老蟹,捅过蜂窝,捉过蟋蟀,挞过鹩哥,山坑角落,哪儿都去过。尽情玩乐之后,小孩子们就会不自觉地想起长辈教的童谣“蟾蜍婆,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收收心就赶紧努力学习了。
龙川客家童谣还生动反映了龙川地区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和“崇文重教”的教育思想。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口耳相传下,客家童谣深深影响和教育着无数客家儿童。因此,挖掘和传承客家童谣,传承客家人艰苦创业、豁达乐观、爱家爱乡爱国的优良品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中原汉人到龙川境内繁衍生息的历史已有2200多年,龙川县是岭南地区最早有中原人南迁落居的古县之一。
先秦时期的龙川属百越之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各自为政。赵佗到任后,推行“和辑百越”的教治方略,倡导“汉越杂处”,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汉越同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也为后来客家先民大量迁入定居奠定了基础。
后来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徙,陆续南迁至粤闽赣定居。龙川县境内存有两种差异较大的客家口音,一是水源音,另一是嘉应音。水源音形成时间较早,听感上接近河源市区、东源的方言口音;嘉应音形成时间较晚,听感上接近梅州兴宁、五华等地的口音。
历史上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及杂居客土的文化交往中,不断将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融汇,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客家童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客家童谣质朴清新,童趣盎然,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寓教于乐。
龙川县的客家童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教诲、游戏、逗趣、叙事、抒情、绕口令六类,其中以叙事、绕口令、教诲类居多。
客家童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短句多,语法结构简单,易于小孩子记忆。
2、叠音词多,韵律感强。客家童谣声韵活泼,唱起来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
3、对仗工整,句式重复。
4、善用起兴、拟人等修辞手法,常用“月光光”“火萤虫(萤火虫)”“禾毕子(小麻雀)”“落雨天”等起兴。这种起兴的手法很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其联想思维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也使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5、方言词汇丰富,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客家童谣虽然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是风趣幽默、言简意赅。
6、寓教于乐。客家童谣常以物引事,以物寓情,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精彩书摘:
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鸡公砻谷狗踏碓”这一类的客家童谣句子,这些句子不仅想象力丰富,充满童话色彩,而且还有砻谷、踏碓、烧火、炒菜等客家人现实生活场景,语言非常生动有趣。
这首童谣生动刻画了两个年轻人下厨做饭时,由于缺乏经验而手忙脚乱的情景。童谣运用拟人的手法,动物们参与其中,如“鸡公洗米狗踏碓”“兔哩摆桌猪上酒”“狐狸烧火猫炒菜”,让小孩子们浮想联翩。
花娇姊,转妹家
糖罂籽①,簕罂花;
花娇姊②,转妹家③。
正月去,二月转,
转来花缸冇点水。
鹅荷水,鸭洗菜,
蛤蟆烧火猫煮菜,
鸡公砻谷狗踏碓,
狐狸拉柴凭④壁背,
猪嫲翻地莳蕹菜⑤。
注释:
①糖罂籽:又叫糖古罂,学名“金樱子”。
②花娇姊:娇生惯养的女人。
③转妹家:回娘家。
④凭:靠着。
⑤蕹菜:空心菜。
书名:龙川客家童谣
作者:刘立恒 编著
出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