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辞典·雪车雪橇】时速可达130公里以上,“雪游龙”体验“贴地飞行”的快感
语音播报

北京冬奥会设有雪车和雪橇两个大项,其中雪车又分成雪车和钢架雪车两个分项。雪车和雪橇两个大项共有10个小项,其中女子单人雪车是本届冬奥会的新增小项。在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雪车和雪橇是速度最快、最刺激的两个大项。

雪橇、雪车、钢架雪车这三个项目看上去很相似,都是运动员凭借器材在指定的一条蜿蜒狭窄的冰道上从高而下运动滑行,最后的名次也都取决于用时的多少。然而,这三个项目在器材和操作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雪车: 有舵雪橇造型像车,从未缺席过冬奥会


雪车(Bobsleigh)运动起源于瑞士,从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行的第一届冬奥会就开始设项,此后从未缺席过冬奥会。因为在滑行过程中可以用舵调整方向,因此雪车也被称为“有舵雪橇”。不过,由于它有别于无框架保护的雪橇,其造型更贴近“车”,因此人们更愿意称它为“雪车”。

雪车结构复杂,由底盘、座舱、滑行器、防护罩、操纵舵以及制动器等部分组成。双人车最大长度为270厘米,4人车最大长度达到380厘米。参赛运动员必须穿戴专用装备及专用靴。比赛开始后,运动员需要通过奔跑的方式获取启动速度,然后依次跃入舱内,从起点到所有成员跃入舱内的距离为50米。雪车比赛中,运动员采用坐姿。前面的运动员负责操舵,称舵手,通过车内的绳子完成对雪车的掌控;后面的运动员负责制动,称司闸员。不过在冬奥会赛场,刹车的使用很罕见。

雪车诞生至今百余年,随着不断对结构和材质的调整,它的速度已从当初的50公里/小时,提高到如今最快的143公里/小时,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和刺激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参与其中。北京冬奥会上,雪车项目共有男子双人、女子单人、女子双人、四人(自由性别)这4个小项。比赛时每队下滑4次,以4次比赛的总时间计算名次,时间少者为胜。

雪橇:赛时平均速度可达120-145公里/小时


雪橇(sleigh)起源于瑞士及北欧地区,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雪橇橇体由2个橇刃固体、2个橇刃、座板和2个连桥组成。单人橇的重量在21公斤-25公斤之间;双人橇的重量在25-30公斤之间。雪橇比赛规则允许运动员通过配重增加重量,但如果配重超出规定的范围,则会被取消比赛资格。雪橇橇刃和钢体部分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打磨,根据气温、冰温和运动员技术水平调整出合适角度。运动员的比赛服由拉伸材料制作而成,手套材质细腻柔软,上面有尖锐钉子,还要配备比赛专用鞋、头盔等装备。

比赛开始时,运动员需要坐在雪橇上面,两臂用力向后推撑,接着用戴有防滑手套的两手用力向后拨冰以获得加速度。在完成了出发起跑后,运动员们则采用脚在前、头在后的躺姿在雪橇上通过精湛的驾驶技艺完成滑行,比如在弯道的时候需要调整重心和角度,力求以最短的时间过弯,同时保持住速度和下滑的平稳势头。雪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可以达到120-145公里/小时。北京冬奥会上,雪橇大项设4个小项,包括男子单人、男子双人、女子单人以及团体接力。

钢架雪车:刺激且危险,曾两次“无缘”冬奥会

钢架雪车(Skeleton)又称“无舵雪车”“俯式冰橇”,是在传统雪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运动项目。钢架雪车主要由钢材和碳纤维类材料制成,没有转向器和制动装置,内侧按选手体型设计,底部由铅块加重的骨架和两根固定的管状钢刃组成,与冰面接触的钢刃部分不能有任何涂装和任何加热设计,车体上装有把手,供运动员出发时推动雪车使用,也利于运动员将身体稳定于车体内,车体四周的保险杠有利于运动员撞击冰墙。

和雪橇运动不同的是,钢架雪车运动员以站姿开始比赛,通过奔跑约40米距离的方式获得启动速度,之后运动员需要趴在钢架雪车上,用头朝下的姿势从赛道中滑下,滑行中运动员还须利用身体操控方向,沿弯曲的滑道完成比赛,比赛中最高时速可达到135公里,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和挑战性,近乎贴地飞行。正因为该项目过于刺激且充满危险,它曾两次被取消冬奥会资格,直到2002年才在冬奥会项目中稳定下来。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共设2个小项目:女子单人和男子单人。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有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雪游龙”。它位于北京延庆区西北部, 是北京冬奥会所有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场地,赛场提供观众坐席2000个和站席8000个。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赛道分为54个制冷单元,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超过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该赛道成为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杜娟

图片来源:新华社

视频来源: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