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铁佩遗址”在哪?这个展览展现中国考古怎样“走出去”
语音播报

《天马歌:明铁佩遗址与丝绸之路图片展》将于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3月28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展出。

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以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明铁佩遗址考古成果图片为主,辅以公元前1世纪至6世纪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考古发掘成果图片,从“寻找大宛”“丝路明珠”“天马西来”“走向世界”四个方面展开,以两千余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与大宛、大月氏诸国建立联系,再到今时今日中国考古人发掘大宛遗址为线索,介绍丝绸之路开通以来绵亘不绝的东西方交流,以及中国考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卓越贡献。

历史上的大宛国位于中亚腹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大宛,见到了大宛国王。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这是中国史籍中第一次出现有关大宛的记载。此时的大宛,已拥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文明,“有城郭居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多从事农耕。这一点在2012年以来中、乌合作进行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

明铁佩古城中的作坊遗迹

明铁佩古城是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不仅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等城防设施,城内外也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建筑和道路系统。诸多重要考古发现表明,明铁佩古城拥有较高的等级和完备的城市功能,是这一时期这一区域内的中心城址,应是大宛国都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这里沟通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于阗等古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见证着古代东西方首次大规模的文明交流与接触。

主办方介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西域诸国与中国的频繁交往,一条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由此而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6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城市,包括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邺城、楼兰故城、交河故城、明铁佩古城、撒马尔罕古城、罗马等,横贯欧亚大陆两端,展现出一幅由丝路沿线城市组成的璀璨历史长卷。汉长安城渭桥遗址出土的“丝路一号”古船,采用的木钉并联船板技术,为国内首次发现,却是罗马时期地中海区域广泛使用的造船技术,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例证。

渭桥遗址“丝路一号”古船

始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的永宁寺塔,为九层大木塔,规模之大,为洛阳千寺之冠,遗址出土2000多件彩色泥塑像残件,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的泥塑像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的楼兰故城,地理上扼守中西陆路交通的咽喉,汉魏时期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间房基址。这是楼兰故城遗址中唯一以土块垒砌而成的建筑。

公元前后,沿着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汉朝、贵霜、帕提亚、罗马并列其间。处在丝绸之路西端的罗马与东端的汉朝通过埃及、阿拉伯、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进行着文化交融。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物质文化得到全面交流,各种珍禽异兽、药材香料、农作物、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等都源源不断地在沿线城市中出现。

汉武帝曾作《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史载大宛国多产汗血马(又称天马)。西域马种的传入,大大改良了西汉本土马种,此后体态匀称、矫健剽悍成为中国古代骏马的形象特征,生动地反映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上。

甘肃武威雷台墓中随葬的东汉末青铜车马模型,共有铜马39匹,都是“天马”形貌。马踏飞燕是其中之一,是古代骏马造型的艺术珍品。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对中亚东北部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中、乌双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明铁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仅如此,中国考古人还先后到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埃及的孟图神庙遗址等地参与考古发掘,为其他国家的考古学研究带去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取得可喜的成绩。

中国考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宛明铁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从两千多年前汉朝与大宛的交往,到今天中、乌考古队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博物院合作举办本次展览,不仅向观众展现了以大宛为代表的丝绸之路诸多考古成果,更展现了中国考古人为彰显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古代文明辉煌做出的努力。


展览信息:

天马歌:明铁佩遗址与丝绸之路图片展

主办方:南越王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3月28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南越宫苑馆二楼临展厅

开馆时间:逢周二至周日9:00-17:30,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梁艳萍

图/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