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高福同时在这场活动上就当前疫情防控发声
语音播报

今天,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成立20周年志庆暨公共卫生高峰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分别就当前疫情防控发声。

记者从活动上还了解到,广州将按照“做优市疾控,做强区疾控,做实街镇疾控”的思路建立三级疾控工作职责清单,并计划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共同打造医防融合的广州模板。其中,市疾控正实施综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来了涵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信息化、实验室能力等7个方面的121条措施来驱动高速的发展。

钟南山:奥密克戎已非常肯定传染性非常强,要高度警惕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过渡,疾控中心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把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就是将来中国卫生发展一定要走的路”。

对于目前备受关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钟南山表示,德尔塔变异株从发现到成为主流变异株用了2个月,“奥密克戎11月发现,这一段时间可能病例还要增加,美国新增病例中奥密克戎已经占72%,很高了,英国12月22日新增病例超过10万。”钟南山说,“奥密克戎现在已经非常肯定,传染性非常强。致病性、危害性多大?目前看不出死亡率更高。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流行病学监测的工作要做”。钟南山表示,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我们的防控任务非常非常重”。

钟南山表示,在今年“5·21”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能够比较快地扭转病毒快速传播的局面,迅速明确病例都来自于同一传播链条,“当时发现,德尔塔传播系数可以到1:4~1:5,疾控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改变了很多的概念:扩大密接的概念、建立了黄码制度、大区域筛查工作等。经过大量努力,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息疫情,病例数停留在150多个。”钟南山说,根据实验室模型计算,如果听任发展,而不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当时广州市会有737万人感染,从中可以看出防控的力量和强度,“我们没有全城封控、全区封控,而是有针对性、精准地防控。经济要运转,防控要进行,这个工作不容易,要花很多脑筋!市CDC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之后的西北、东北、华东疫情中,广东经验都提供了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到底中国的疫苗有没有用?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没有用?”钟南山说,对“5·21”病例的研究发现,接种两剂中国生产的灭活疫苗后,对德尔塔变异株感染的预防率有59%,对重症的保护率接近了100%。研究成果文章的发表提高了大家对中国疫苗的信任。

钟南山表示,在我国群防群控策略之下,新冠病例自去年3月底到达增长高峰后,经过20个月包括输入病例在内都仅增加了4万多,而在有些国家一天就10万,“这体现了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指导思想,‘生命至上’指导思想和我们防控工作功不可没,在历史上会写下重重一笔!”

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中,国家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局,各地也在陆续组建疾控局。钟南山认为,应该处理好疾控局和疾控中心的关系,疾控中心不能单纯作为技术咨询、提供决策建议的机构,应该赋予疾控中心更大的话语权,而疾控局应该由了解公共卫生的“懂行”的人员来领导。“对于疾控局的成立,我抱有很大希望,我希望防控工作将来变成主流,而不是光指抢救。抢救是下游的一小部分工作,而防控是面向全社会的。”

高福: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能处于第一方阵?

“中国新冠防控做得好,是因为基层做得好。基层为什么做得好?因为这些工作的背后全是科学。”在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以“疾病防控与健康中国:向科学要答案”为主题的演讲中说道。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高福介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全基因组有50个突变,其中刺突蛋白上有30个突变位点,“过去流感病毒变来变去也没有它变得这么快”。按照新冠病毒一个月变两到3个核苷酸的速度,50个变异点需要两年的时间,“那就意味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还是奥密克戎变异速度加快了呢?但其他的病毒变异速度都没有变,为什么会这样?”高福表示,这个问题仍需要科学进一步研究。

他表示,目前对于奥密克戎来源有三种假说:可能是在艾滋病患者中传播,免疫力下降造成相对的慢性感染;也可能是病毒在动物身上适应后,又传回到人的身上;还可能是因为检测能力不够,已经在人群中潜在传播一段时间但没有发现。

“病毒无国界,溯源是科学问题,不能污名化、政治化。”高福指出,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因此防疫必须信息公开、数据共享。我国应对新冠等卫生应急事件的三步骤:科学基础,公众的理解、参与、依从,以及行政决策,这需要坚持科学、求真、务实,为我们赢得了时间,等来了疫苗和药物。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能处于第一方阵?高福认为,是因为基因序列的及时共享,为世界研发争取了时间;国家具有体制优势,联防联控机制下成立疫苗专班积极部署5条路线;疾控中心为中生、科兴提供早期灭活苗的P3实验室条件,“这为中国疫苗研发‘抢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本月,广州首次发现了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广州防控提档升级,开展前置性措施进行处置,及时对密接、次密及重点场所进行了管控。对于个人防护来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周斌介绍:“万变不离其宗,新冠病毒它再变异仍然是新冠病毒,仍然是呼吸道传播。应对呼吸道传染病其实很简单,个人的物理防护要做好,也就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仅是预防新冠病毒,对预防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都是非常有效的。”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接种疫苗,构筑群体的免疫屏障,补齐个人免疫的短板。没有完成全程免疫的,要及时完成全程免疫,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要及时强化免疫。

市疾控:正实施综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1953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成立。2001年市疾控中心成立,至今已经20年。20年来,市疾控先后经历了广州非典疫情、四川抗震救灾、东南亚海啸救援、非洲抗击埃博拉、广州亚运保障以及新冠肺炎防控等大小“战役”,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治、公共卫生监测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城市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公众健康、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健康城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何蔚云介绍,今后将紧紧围绕疫情常态化防控、健康中国中长期规划目标来不断优化疾控工作。重点是着眼体制机制、核心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创新4个方面发展。

在体制机制方面,经过调研,将在纵向方面“做优市疾控,做强区疾控,做实街镇疾控”的思路,建立三级疾控工作职责清单和上下级业务考核机制。在横向方面,希望能够整合全市的优质的医疗资源,按照平战结合和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共同打造医防融合的广州模板。

“其中在做优市疾控这个方面,我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实施了中心综合能力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来了涵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信息化、实验室能力等7个方面的121条措施来驱动市疾控高速的发展。”何蔚云介绍,希望能够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疾控队伍,同时也会着重培养中心人员,正在探索实施对新入职的人员实行“思想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下一阶段会逐步推行首席专家制度和首席科学家制度,引领和带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在核心能力方面,市财政加大投入,市疾控近期采购多个先进仪器的设备,包括一台移动P2实验室,当有需要时可以快速开展核酸检测。按照“全市一盘棋”的目标,市财政也投入了在越秀、白云、番禺等4个区建立专项检测中心区域实验室,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提升。

在科研方面,市疾控同各高校紧密结合,不断开拓研究平台,希望能够不断提升疾控相关技术能力。

何蔚云介绍,目前对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工作提档升级,只要初筛发现阳性,疾控人员立即启动流调,“很多时候初步流调结果和复核结果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回来的。而且不单是病例,对密接、次密接的流调我们也做得非常详细了,相当于我们提早走了一步。”结合和新冠疫情交手的经验,市疾控现在正在申报建立流调系统及流调决策系统,促进流调能力提升。“我们设想通过流调系统,可以把前方流调队员现场收集到的信息直接回传到指挥中心,比如语音信息可以直接输入,按照模板内容输出,后台专家看到后可以提供指导,让前方进行补充询问。而流调决策系统,就是在多个地点进行流调时,可以进行现场调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疾控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