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1第四届非遗品牌大会(广州)将在12月18日于广州塔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非遗资源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非遗在近年于传承力度、创新能力、传播水平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屡屡成为圈内外焦点。
非遗品牌大会(广州)也是全景式扫描广东非遗的重要平台,是一睹广东非遗今时新貌的绝佳窗口。
借此,让我们对广东代表性非遗项目做全景式扫描,以飨读者。
今天,让我们品味一道美食——沙河粉。其实,它不仅是一道平易近人的美食,更蕴藏着一代代岭南人柔软的乡愁。
行走在广东,总是绕不开一道名吃:沙河粉。
沙河粉简称河粉,属于粤菜,因其发源地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河粉主要由大米制成,口感爽滑劲道,既可汤煮,又可炒吃,是一种大众化的传统美食。
早在2009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就把沙河粉评为世界十大年度美食之首。而到了2012年,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干炒牛河这一特色做法,让全国观众认识了这种平易近人的岭南名吃。
2021年5月24日,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干炒牛河 广州市耀华沙河粉村饮食有限公司供图)
许多人不禁好奇,这小小的一盘沙河粉,怎么就成为非遗了呢?
其实,沙河粉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底蕴。关于沙河粉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在清末的沙河镇,樊阿香夫妇与老父亲经营着一家名叫“义和居”的小店铺,以卖饭食为生。一天,为了照顾身体不适的儿子,父亲樊官秀灵机一动,磨好米浆,倒在窝篮上用猛火蒸熟,做出了薄薄的一片粉皮。樊官秀又将粉皮切条,加上油盐香葱等佐料,第一份沙河粉就此诞生了。两夫妇一尝果然十分美味,妻子便给这种美食起名“沙河粉”。
第二天,樊阿香把沙河粉拿出去售卖。这种特别的美食马上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于是,“义和居”改为专营沙河粉,本地居民、过往客商都喜欢光顾,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就这样,沙河粉成为了沙河镇的著名特产。
(原材料晚造米 拍摄:文木)
沙河粉具有粤菜清淡、精致、讲究鲜味的特点,有炒、捞、汤、蒸等吃法。不仅如此,它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益于身体健康。河粉由大米制作而成,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铁、磷、钾等营养元素,易于消化和吸收,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一盘看似普通的河粉,背后其实藏着精细的制作工序。制作米粉,是烹饪的基础;而制粉则要从选取原料开始。从前,沙河粉以龙眉白米为原料,人们在洗米、磨浆的过程中加入水质特优的白云山泉水,这样一来,制成的粉细滑可口,纤薄细腻,柔中带韧,品质极高。
(磨米 拍摄:文木)
随后,一盘河粉要经历铺浆、蒸煮、起粉、摊凉、切粉的历险。一个熟练的厨师,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如上步骤。制粉师傅将粉浆倒入密眼竹箕,摊平后放在大锅沸水上,加盖用旺火蒸熟,不到50秒就可出锅。接着,人们在竹箕上刷油,将河粉取出晾凉,不断折叠,最后切成带状。
(摇浆 广州市耀华沙河粉村饮食有限公司供图)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用在沙河粉上也正合适。在下锅之前,需要将河粉静置两小时,这样才不会粘锅。在做炒河粉的时候,先在锅内加入花生油烧热,姜丝爆香,加入用花生油、酱油腌制过的牛肉片,炒至八成熟时,加入豆芽、沙河粉、花生油,炒至粉质变软,再加入韭黄,炒至韭黄刚熟即成。
(摊凉 拍摄:文木)
汤河粉的做法也有一番讲究。首先要将汤河粉放在笊篱内,置沸水中烫热,再加鲜汤、熟菜心、熟鱼片,最后调味制成。
(切条 拍摄:文木)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市面上出现了大量非手工制作的沙河粉,工艺繁琐的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受到巨大冲击。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媒体的积极宣传下,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人们希望能留住这份独特的美食,留住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住千千万万岭南人心中的故乡味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文木
图/文木文化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