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种业院士齐聚南沙“谈芯” ,水产最强大脑共谋湾区“铸剑”
语音播报

12月6日,水产种业及健康养殖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七期花城院士科技峰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市南沙区召开。


图片

本次论坛主题为“原始创新 种业振兴 智慧渔业 助力种业”,旨在聚集国内多位种业院士专家,共同为实现种业振兴出谋划策,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

广州南沙水产种业优势产业区宣传片




南沙是华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健康养殖基地,是广东水产特色优势区,海岸线超106千米,水产养殖面积近11万亩,形成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4万多亩,水产品优质品种产量、规模化养殖大户位居全市各区之首,农业总产值排名全市第一。接下来,南沙还将打造涉农贸易双循环节点、大湾区农业创新产业基地、湾区种业灯塔和现代都市农业典范。

图片


图片


本次论坛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南沙区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承办。


麦康森、桂建芳、刘少军等十位院士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在论坛上进行研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小琴,南沙区区长董可,南沙区委副书记段德海等出席活动。


图片

南沙打造湾区种业灯塔


高庆营谈到,广东省水产品的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本次论坛对促进水产种业、水产养殖业等,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麦康森院士和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已先后落户广州。他诚挚邀请更多的院士专家落户广东,并表态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图片


董可表示,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来,南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突出“规模化”集聚、“集约化”发展、“科技化”引领、“绿色化”升级,加快实施“湾区种业灯塔行动计划”,打造现代水产种业创新发展高地。


段德海表示,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好发展,去年,南沙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例如在渔业方面,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近11万亩,去年水产品总量达15.4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0.04亿元,养殖面积和产值均居广州市首位。“接下来,南沙要打造涉农贸易双循环节点、大湾区农业创新产业基地、湾区种业灯塔和现代都市农业典范。”段德海说。


图片

十位院士线上线下参与论坛研讨


此次论坛有麦康森、印遇龙、桂建芳、邹学校、刘少军、侯水生、陈松林、谯仕彦、吴义强、柏连阳等十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参与论坛讨论环节,共商中国水产种业如何创新发展。


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三号科研塘

图片

图片

数字渔场手机端远程控制设施设备▲


刘少军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学术活动是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工程科技领域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是传播科技思想、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凝聚智慧的交流平台。


“良种良养”是水产业的核心,“良种”是水产业的龙头,“良养”是水产业保障。



刘少军说道:“我们要打造以‘政府+大型企业+科研团队’的全新模式,三方协同发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建立水产‘良种良养良销’模式,促进与‘良种良养良销’相关的科技创新攻关、基地建设、企业建设、市场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图片


图片


“科研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决定我国水产种业的进展程度,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是实现种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表示,水产业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种业的突破性进展,而种业进步所取得的成绩,和广大科研工作者、院士专家长期以来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图片

南沙建设绿色健康养殖基地


南沙区渔业产业园2019年6月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目前20个建设项目已率先验收。


图片

效果图



南沙还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


落户了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海大集团“南沙工业化SPF育繁养现代渔业综合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平台项目;


创建“湾区现代种业研究院”,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已经出苗投产。


全区还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类)10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广东省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由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颁发的世界第一个最佳种苗场认证(BAP),15个观赏鱼品种产销量领先全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