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肺癌术后随访,意外发现体内危险“炸弹”!
语音播报

72岁的刘伯多年前查出肺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做了肺癌根治手术。术后他坚持定期复查、随访,身体状况一直不错。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CT复查中,医生发现,一个直径超过5厘米的瘤体横亘在刘伯主动脉的最“高峰”——主动脉弓,好比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而且,瘤腔内还有大量不稳定的血栓,如同水管壁内的水垢,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到心脏或大脑,堵塞血管,可造成心梗、脑梗。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更为棘手的是,这颗“炸弹”已蔓延至三条负责给大脑供血的动脉——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形中更增加了“拆弹”的难度。

刘伯肺癌术后随访,意外发现主动脉弓埋了颗“不定时炸弹”。

怎么办?经多学科会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团队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在全程保障刘伯脑供血不中断的同时,实施“三开窗”全腔内瘤体隔绝术,成功“拆弹”。术后,刘伯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难题:不关“总闸”能不能修好“水管”?

“在主动脉弓动手术,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无论是大脑还是心脏,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术中如果出现脑缺血,几分钟就可能造成偏瘫甚至死亡。”王海洋教授坦言。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老年人耐受力相对较弱,而且刘伯还是一位肺癌术后患者,身体经不住再三的打击,如果采取心脏停跳、深低温停循环的方式进行操作,风险极高。

经过多学科反复讨论评估,王海洋为刘伯定了一个“三开窗”腔内隔绝术方案。

“就是利用介入技术将覆膜支架送入瘤体位置,把濒临破裂的动脉瘤隔绝起来,同时将覆盖在主动脉弓头顶的那三条动脉血管部位开三个‘小窗’。但还要进行血运重建,保证有充足的血流供应大脑。”王海洋解释这个方案时,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复杂,但操作起来却面临重重危险。最大的难关就是如何保证主动脉弓病灶被隔离的同时,又能保持弓上三条分支动脉血管通畅。一起参与手术的医生岳劼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在不关“总闸”(心脏)的情况下修好“水管”(主动脉)。

岳劼分析说,当覆膜支架进入主动脉弓,隔绝了动脉瘤,同时也会阻断三条分支血管与主动脉的连接口,而“开窗”需要一定的操作时间。如何才能实现既把堵塞的“主干道”修好,又不影响其他分支管道的通畅以免大脑缺血呢?

手术:重建血运保障大脑供血 “拆弹”“开窗”一气呵成

为了达到双赢的效果,王海洋教授团队决定用自制转流装置进行脑氧监测下的体外自体流转来保证脑供血。手术过程中,在麻醉医生的全力配合下,王海洋教授带领团队先为刘伯在体外搭起了两条“生命之桥”——左侧股动脉通过转流装置连同双侧颈动脉,为后面的操作赢得了“时间窗”。

专家团队手术中。

“这样一来,在还没有‘开窗’的情况下,通过这两条转流管将血液输送至大脑,就不会影响大脑供血。”岳劼说。随后,手术团队在DSA血管造影的引导下进行精准定位,将瘤体完全隔绝后立即进行“开窗”。为了让人工开通的这三个小“窗”与血管壁更紧密贴合,避免内漏、移位及支架断裂的风险,王海洋教授团队改良“工具”,为受到影响的三条分支动脉血管重建血运通道。

手术当天,从正午到晚上,经过7个小时的奋战,王海洋教授带领团队一气呵成,终于在保证刘伯大脑正常供血的情况下,为他成功拆除了主动脉弓上的那颗“炸弹”。

术后,在血管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下,刘伯各项生命体征很快稳定下来,目前已康复出院。

提醒:几类人出现这种症状莫强忍 及早排查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王海洋教授提醒,血管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老化和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吸烟等老年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如果出现隐隐的腹痛,千万不要在家强忍,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助判断和治疗。

近年来,关于重建主动脉弓的腔内治疗技术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王海洋教授介绍,主动脉弓部疾病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一直是微创手术治疗的“禁区”,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杂交技术等在内的腔内治疗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为很多高龄、高外科风险患者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治疗选择,造福广大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韩文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