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美术馆年度馆藏研究大展开幕,看千年潮绣有多“潮”
语音播报

11月26日,广美美术馆年度馆藏研究大展、一场展现千年潮绣魅力的展览“针底万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潮绣与物品: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开展,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的一批近70件潮绣与相关物品,通过对它们的深度挖掘与立体展示,呈现当下对传统技艺当代性的思考和研究。展期至12月25日。

民国红缎潮绣甘罗十二为丞相桌围

七十余件馆藏潮绣首度开箱,这批展品从何而来?

据介绍,广州美术学院原工艺系创建初期,杨大年、陈少丰、金景山、李立基、黄政生等老师,为设立陶瓷与染织两个专业,奔赴潮汕地区调研。他们走访了枫溪陶瓷厂、汕头抽纱厂,寻访工艺师、民间艺人,接收(捐赠)或购买民间工艺品作为教材。“当年广美老先生们收集的这批潮绣,在主题内容上暗藏了一条可以完整贯穿一名潮汕人从生老病死,到公共与私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线索。同时,作品保存得非常完整,使得它们尤为珍贵。”策展人梁小延告诉记者。

其中的大寿帐、大彩眉等七十余件潮绣,一直装在四个漆面木箱里存放在广美美术馆的库房,从没有向公众展示过。直至今年,经过谨慎的维护修复,广美美术馆馆藏的该批潮绣与大屏风等物品首次公开展示,实现当年老先生们收纳其发挥教辅功能的初衷。

大寿帐绣件 (民国紫红缎潮绣福䘵寿全帐)

“一方面,潮绣自然与这个区域的整体文化和习俗密不可分,它是社会学、人类学、思想史以及区域史等方面的极其珍贵的材料。另一方面,潮绣还是广州美术学院前辈先生们精心挑选的以供教学和研究的民间视觉样本,它们被编织进一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系统之中,对那些‘主流’美术的构建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说道。

集中呈现潮绣的独特技艺和艺术价值

潮汕地区工艺美术历来十分发达,有极其独特的风格与文化意蕴,在全国传统民间美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潮绣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有着独特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潮州传统工艺博物馆馆长杨坚平介绍,“潮绣独具四大艺术特色,其中的物料多样性是一大特色。潮州人想法较为开放,敢想敢做。他们会把很多材料放到刺绣里做尝试,马的尾巴毛、棉花、麻布、蚕丝、人造丝线、金线、珠子、甚至是人的头发他们都拿来入绣。是全国各个绣种中最富多样性的。第二是绣制技艺,‘二针龙鳞的绣艺’就是用金线,画图案,画圆圈。苏州那边四针才能解决画圆的问题,潮绣的二针龙鳞法两针就能画圆。第三是阔嘴人物绣,是垫高立体的绣法,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阔嘴’是潮州话张开的意思,绣的时候嘴巴可以上下用手动,绣完以后,嘴巴还可以翻起来的,是技艺很高的绣法。垫高立体绣法,就是把人像浮雕样垫起来,难度也非常高。第四就是创造了金银线和丝绒线混合绣法。”

这些独有的艺术特色,也在展出的潮绣作品中精彩呈现。

馆藏“大寿帐”

馆藏“大寿帐”是本次展览重中之重的珍品,也是潮绣大彩帐品类中的典型。整幅彩帐长450厘米,宽330厘米,绣面为黑色纯桑蚕丝底布,金粉题字,四周围绕金龙、丹凤、郭子仪拜寿、八仙过海等潮绣的经典图式,近20种针法技巧,几近囊括了潮州刺绣主要的特色材质与技艺,背衬为靛蓝染织纯麻布。

整体布局讲究平整均衡,雍容富丽,既俨然庄重又金碧华妙,具有摄人心目的魅力,更为难得的是该大寿帐是目前公共收藏机构中仅见的,品相完整,工艺水准高超的大型潮绣品类大彩帐的经典案例,也是研究潮汕地域社会人文,民俗礼规,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典型素材。

清红缎潮绣凤穿牡丹大彩眉

清红缎潮绣凤穿牡丹大彩眉也是本次展览重要的作品,是广美美术馆馆藏潮绣作品中长度最长的彩眉。纵123厘米,横570厘米。以红缎为底,采用金绒混合绣、垫高绣、打籽绣等多种针法绣成。金线绣铺满整个主题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寓意富贵、吉祥。

主办方表示,潮汕百姓在刺绣时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了基本法则,图像的表意性和符号性在潮绣艺术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当代艺术与设计探寻潮绣新表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绣是潮汕民间艺术的重要遗产,民间艺术表现风格的形成,不能脱离民俗的土壤。

展览现场,为配合潮绣作品的呈现,潮州金漆木雕、潮汕抽纱、铁枝人偶(纱丁)等一同展出,其中,高322厘米,宽588厘米,由12块屏风、2个花瓶、3对烛台这20件组件拼装起来组成的潮州金漆木雕大寿屏颇为吸睛。“潮绣自身与地区之间其他工艺品类共同投映出潮汕人民鲜活的、富有仪式感的生活。”策展人梁小延说。

陈璐璐《花点时间绣花》

与展示历史上的潮绣的同时,展览还邀请了当下的七位艺术家和设计师、两位特邀参展嘉宾进行专题创作。他们凭各自擅长的技艺与才华以装置、灯光、绘画、刺绣……甚至以陶艺的方式手段,创作或演绎作品,显示各自基于探询潮绣主题某种持续性存在的转述表达,这也是展览副标题“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的涵义所在。“不管是作为潮绣的研究、转换拓展,还是通过差异化的并置,我们希望这种介入能够重新激活藏品,让它和当下的艺术形态产生对话,而不是将其视作过去时空的凝固物。”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说道。

丁敏《风从海上来》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