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的开山之作、百年一遇的杰作《追忆似水年华》新版译名改为《追寻逝去的时光》
语音播报

《追寻逝去的时光》

意识流的开山之作

被誉为百年一遇的杰作

 让时光在艺术中永存

跟随普鲁斯特一起

追寻逝去的时光!

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过:“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这句话说的就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也译为《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翻译家周克希翻译的插图版《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五卷以及选本。

为什么七卷本只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五卷?

译者周克希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80年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两年,回国后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从1992年开始担任文学编辑,先后任副编审、编审。文学翻译是他在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进行的。此前,曾有15位翻译家合译的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问世,周克希即是译者之一。

他在这套七卷本问世之后,有个愿望,希望能凭一己之力翻译完全部七本。然而,翻译完整七卷本《追寻逝去的时光》,对一个翻译家是相当大的挑战。这套名著在文学史上有几处“特别”:特别有名、篇幅特别大、法文句子特别长。可想而知,这对翻译来说难度有多么大。

从2002年开始,周克希最终耗费了十多年时间翻译出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剩下的四卷,他决定放弃。他曾说:“不是词汇,不是句子长,但每天都会碰到难题,主要是他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因此,我们现在得以出版这三卷。

  

为什么改动《追忆似水年华》的书名?

1991年的中译本为《追忆似水年华》。1934年问世的英译本,书名是《往事的回忆》。半个多世纪过后,企鹅出版社在1992年出修订本时易名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并在2003年推出重译的新译本时保留了这个书名。在译者周克希看来,他们也是“割爱”,舍弃了华美的译名,换用一个比较贴近普鲁斯特原意的书名。

周克希曾和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伊夫·塔蒂耶当面讨论过书名的问题。让-伊夫·塔蒂耶觉得“追寻逝去的时光”或“寻找失去的时间”都比“往事的回忆”更贴近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本意。而英文书名中的lost(失去),他以为不如用past(逝去)好。

  

《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时间的秘密

《追寻逝去的时光》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这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阅读《追寻逝去的时光》会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和书中人产生共鸣,就感觉生活在书中所描绘的时间里。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