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没有什么比撸猫更治愈的事情了。
猫不是最早驯养的家畜,但却是在家庭中地位最高的家畜之一。几千年的进化选育,家猫的品种千变万化,靠卖萌征服世界。
泉护村是陕西华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958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类活动的痕迹,考古人员随即展开发掘。经过之后数十年间的多次发掘,现在已经可以确定这里是一个属于考古学上所说的“庙底沟文化”范围的聚落。这里出土了很多动物的骨骼,在1997年的发掘中,发现了猫的遗骨。这些遗骨包括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的左右下颌、左右肱骨和股骨各一件,左胫骨近端一件,右盆骨一件,右胫骨近端一件,完整的左盆骨一件,左胫骨近端一件。从出土情况来推测,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学者王炜林的话来说,“最小应该有2个个体”。
当时的发掘报告中称:“从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大小看,这些标本无疑都属于猫属动物”。不过由于材料有限而且保存不好,当时认为难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很多去过欧美国家的博物馆的人,对于那些来自埃及的文物中经常出现的猫的形象可能会印象深刻。王炜林指出,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埃及人是最早驯化猫的人类,他们大约在3600年前就蓄养了猫。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猫的驯化可能发生在几个不同的地区。支撑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证据发现于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在一个距今9500年前的性别不明的成年人墓葬中,除了发现石器和大量贝壳等随藏品外,还发现了一只随葬的、8个月大的猫。猫和人排放的位置一样,说明“在一万年前的中东地区,人和猫已经结成了一种特殊的、有意义的联系”。不过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只随葬的猫是野猫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王炜林指出,中国的考古发现中也常常见到和猫相关的踪迹。比如西安半坡遗址曾发现的“猫”,实际是一种和家猫大小相仿的狸,临潼姜寨遗址中也发现了野猫的骨骼。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胡耀武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泉护村遗址的多例猫骨,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手段,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人类和猫类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为揭示猫的驯化机制进而探讨猫的驯化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改写了过去那种认为中国的家猫是大约2000年前由欧洲传入的观点——泉护村遗址的猫至少生活于5300年以前。
通过科学方法测定,科学家们发现,泉护村遗址的猫应该曾经吃过不少粟类食物。他们推测,至少其中那只“摄取较低比例的肉食而更多比例粟类食物”的猫,“很可能主要在人类生活垃圾中觅食抑或受到先民的长期饲喂”。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喂猫?科学家们认为,当时发达的粟作农业以及定居的人类生活,吸引了大量的啮齿类动物。在泉护村遗址中虽然没有发现鼠类的遗骸,但老鼠洞的痕迹还是发现了不少的。这些追寻着人类足迹的老鼠或许不是更加强悍的野生同类的对手,但对付积累在储藏室中的谷物还是绰绰有余的。猫的出现,很可能就与它们有关。
中国古画中有大量有关猫的画作,它们是古人爱猫的最好证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