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再出发丨广梅帮扶:扭住产业“牛鼻子”,因地制宜“开良方”
语音播报

金秋时节,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填江村的稻田满目金黄。和煦的阳光缓缓洒下,为沉甸甸的稻穗镀上一层灼灼金光。

“嗡嗡嗡……”填江村村民何国章远远就听到田里传来的无人机轰鸣声。他走近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广州(梅州)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对稻田进行航拍测量,以便开展“烟稻轮种”项目。

这是广州市派来的驻镇工作队因地制宜,为潘田镇“量身定做”的产业项目。村民将耕地租出去,由企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上半年种烟草,下半年种水稻,不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还能为村里带来就业岗位,可谓多赢。

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何国章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填江村村民对幸福未来充满期待。

潘田镇开展的“烟稻轮种”项目,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2021年7月进驻以来,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下称“广梅指挥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广州、梅州两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部署安排,“一盘棋”统筹产业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探索产业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梅路径”,助力梅州实现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摸痛点:

组建三级调研团实现“四个全覆盖”

今年7月,广州对梅州8个县(市、区)30个重点帮扶镇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入驻后,驻镇帮镇扶村团队一刻也没闲着。

为尽早掌握镇情村情,他们组成三级调研团组深入开展调研,不久便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指挥部层面督导调研30个帮扶镇全覆盖;30个工作队调研671个行政村全覆盖;各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调研摸查全覆盖;基本完成帮扶镇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全覆盖。

     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

进村入户、走访企业、专题座谈……很快,30份帮扶镇及指挥部调研报告便出炉了。

“我们走访调研中发现,梅州产业根基薄弱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谈道,梅州山多地少,部分村因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暂未找到合适的农业产业项目,导致田地撂荒,而耕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则使得外地企业来梅投资很难找到可利用的土地。

对此,广州市海珠区派驻梅州丰顺潘田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邹德明深有体会。“潘田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水稻,但是平地少、山地多,并未形成连片的大规模种植。”邹德明还回忆起最初入户走访时的尴尬一幕,“不少群众张口就问工作队能给多少钱、能帮忙卖多少大米……当时我就想,一定要转变部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打造出实实在在的造血产业,不能以后工作队一走,产业就没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蕉岭县新铺镇。驻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工作队队长丘旭宁调研时发现,新铺镇的农业呈现较为典型的“小、散、多、粗”特征,除了种植规模小、农户分散外,还缺乏拳头性的知名品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配套不够齐全。

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堵点”,成为广州对口帮扶梅州驻镇帮镇扶村团队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场关于帮扶新路子的探索,在梅州30个重点帮扶镇悄然开展……

开良方:

“五个融入”扭住产业振兴“牛鼻子”

一番深调研之后,驻镇工作队很快便“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他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因地制宜地为每个村镇找到合适的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广梅指挥部负责人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持扭住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做到融入当地找项目、融入后方找资源、融入平台找渠道、融入科技找力量、融入金融市场找资金。“工作队员不仅是战斗员,更是协调者组织者,每个人都不是专业的,但要成为一座桥梁,把现代平台资源拉过来,助力梅州产业发展。”

邹德明便是这样一座“桥梁”。在了解到潘田镇的水稻和烤烟种植是特色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后,邹德明心想,何不将广州的企业引进来,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开展“烟稻轮种”项目?

     邹德明(左二)与镇村干部和企业代表到田里调研“烟稻轮种”项目。

说干就干!工作队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协助下,联系上广州市初心优品商业有限公司,双方一拍即合,签订帮扶协议。按照协议,下半年由丰顺县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潘田镇进行规模化的晚稻种植,上半年则由当地的种烟大户进行烟叶种植。

试点选在潘田镇填江村。近日记者在填江村看到,村里的水稻已陆续进入收割期,工作人员正用无人机对耕地进行航拍测量。

“我们会为每一块田地标上号码,若将来不承包,将按照号码返还给村民。”广州(梅州)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幸生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地可拿到400元租金,村集体还可另外拿到30元的管理费。此外,每年农忙时还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就业,参与劳作的村民每天可拿到150元到180元不等的佣金。

     航拍镜头里的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幸生 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潘田镇“烟稻轮种”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已流转土地约480亩,待水稻收割完成后便可对田地进行平整,以便规模化种植。

除了潘田镇外,蕉岭县新铺镇工作队也通过“融入后方找资源”。依托广州发展集团,工作队在新铺镇打造“光伏小镇”示范项目,并拟成立镇级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合作开发主体,打造“光伏+农、林、渔、旅游”生态经济产业链。据悉,目前该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本月中下旬举行签约仪式。

     梅州正大力发展光伏等绿色产业。

“项目初步规划分二期建设,总投资约9亿元,动工后可提供将近1000个工作岗位。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2.15亿度,创造产值0.98亿元,上缴税款约1922万元。”丘旭宁介绍,投产后还可为本地提供30多个长期管理岗位;新铺镇还将结合光伏项目,大力发展光伏板下种、养殖产业,重点打造高品质食用菌全产业链,届时不单可提供100多人的岗位,还能将土地产值提升2万-3万元/亩。

育人才:

开展多形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开好局

推动蕉岭县广福镇滞销鹰嘴桃5万斤成功销往广州;西阳镇全体队员积极推动派出单位帮助消费梅州金柚8万余斤;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举办梅州柚推广系列活动,通过“云直播”的方式销售梅州蜜柚超30万斤……这一系列暖心之举,是广梅指挥部及时解决农民关于农产品滞销等急难盼问题的体现。

不过在广梅指挥部负责人看来,帮扶单位伸出的援手,只能解农产品滞销的“燃眉之急”,要想真正拓宽农产品的销路,还得融入平台找渠道,让梅州的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用市场的规律去强化当地群众产业发展的意识,从而尽量减少对帮扶的依赖。

“我们计划在潘田镇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近期拟邀请美团、每日优鲜等平台负责人到梅州讲课,为当地村干部和群众进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邹德明介绍,培训将就如何从生产链、加工链、运输链、销售链“全链条”视野审视,切实提高群众提高生产的能力和对接市场的意识,将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培育新农人,助力产业兴旺,今年10月21日,一场由广梅指挥部联合多家网络平台举办的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班在广梅园举行。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组长、工作队队长,广州对口帮扶梅州30个镇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镇领导参加培训。“希望这次培训能使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加紧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平台振兴乡镇产业经济,让村民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梅指挥部举行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班。

除了集中培训外,“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也必不可少。为此,广梅指挥部还加强与高校资源的对接,通过与嘉应学院寻求合作,开展“1+1”“点对点”合作模式,即由嘉应学院牵头,整合省内高校资源,以“1个镇+1个专业团队”模式定期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开展针对性培训,定点到30个镇指导和协助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掘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智慧,谋划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梅州正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梅指挥部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消费帮扶,利用好广州市各种消费帮扶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拓展销路,积极推动促进农户创收;强化产业帮扶,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打通乡村振兴“堵点”,努力推动梅州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2021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数据: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安排,广州从市直单位、市属国企和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番禺区中选派159名干部成立驻市指挥部、驻县工作组和驻镇工作队三级帮扶团队,开展组团“一对一”对口帮扶梅州30个重点帮扶乡镇。今年7月进驻后,广梅指挥部进一步理顺对口帮扶工作队与驻县帮扶工作组、驻镇帮扶工作队之间的工作关系,连通工作断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对口帮扶与乡村振兴队伍“一盘棋”运作。

广梅指挥部发挥广梅园辐射带动功能,推广深化“以大带小”模式,即深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创收的模式,如金柚康公司从贫困村收购残次柚果实现变废为宝,今年以来收购475吨残次果,为农户创收近700万元。

天河区工作队发挥“镇”能量,树品牌拓销路解民忧,通过各工会解决当地1万斤“情怀”柚的滞销问题,并为农户创立蜂蜜品牌,消费超过1千斤蜂蜜。

广梅指挥部联合当地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认定工作,通过对认定基地或企业给予补贴等方式,力争至2021年底前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吴一鸣、张森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