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史上首部理论著作《雪宧绣谱》丨一本书了解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壮丽雄魄
语音播报

在中国,

远在四千多年前人们

就已经开始在服饰上刺绣。

但较为系统的织锦工艺产生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战国时刺绣工艺已较为成熟,

成品已达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合一。

《雪宧绣谱》是一部刺绣理论专著,由重庆出版集团推出。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这次全新修订的《雪宧绣谱》,延续“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系列风格,对原作采用“文言、注释、译文”三段式结构,并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技艺技术,配以白描手绘图谱。同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湘、粤、蜀三大绣种和各其他地方绣种、少数民族绣种。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读者朋友们鉴赏、学习中国传统刺绣绣品及技艺的需求,丰富了图书的可阅读性和欣赏性。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吴县(今苏州)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因幼年受家庭艺术熏陶,沈寿八岁时即绣制《鹦鹉图》,得到亲友称赞。

1906年,她曾去日本观摩考察美术学校的教学情况。在日本,沈寿看到用光影表现的美术绣品,很受启发,为她以后创成“仿真绣”打下了基础。次年五月,沈寿担任农工部绣工科总教习。1911年,沈寿的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赛会中获优等奖和“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意大利赠沈寿“最高级圣母利宝星”“钻石时针”各一枚。

1911年,沈寿的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汉代,刺绣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服饰之外,亦有家居品及装饰宫室车舆、帐帷等的用品。其富丽华贵的纹理和色彩,也仅汉时当有。

魏晋以来,佛教盛行,敦煌等地出土有大量的魏晋至唐宋的佛像刺绣。除了沿用辫子股针法外,还出现平绣为主、多种针法并用的情况。绣地质料也不再局限于锦帛和平绢;图案多为绘画,在佛像外还有山水花鸟等。

唐宋是刺绣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综合融汇的开启时期,生活用品和观赏性艺术品均蓬勃发展,刺绣施针匀细,具有浓烈而富丽的装饰效果。

明清时,除了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外,民间地方绣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更是独具特色,被称为“四大名绣”,其中又以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在明代顾绣基础上发展而来。清朝中叶,苏绣业还曾先后建“顾公祠”及“文锦公所”,供奉顾绣的创始者顾名世为刺绣业的祖师爷,可见苏绣与顾绣的承袭关系颇为亲近。

苏绣与顾绣不仅在地缘上联系密切,在技法上也有着亲近的关系。苏绣汲取了顾绣中远至唐宋宫廷的刺绣技法,发展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风格特点。从苏绣与顾绣紧密的历史渊源看,欣赏明清刺绣艺术时,必会记起一位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关键人物,那就是前承顾绣传统、后传仿真绣法的沈寿。沈寿以“新意运旧法”,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刺绣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雪宧绣谱》是沈寿四十年刺绣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国刺绣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却因种种原因,缺少必要的理论总结。《雪宧绣谱》的产生弥补了这一空缺。此书共八卷,详细叙述了刺绣的工具、工序、针法、绣要、绣者需注意的事项和应持有的态度,以及绘画书法与刺绣的关系等,层析分明,内容全面,并在针法及绣要两卷中讲到仿真绣法的运针及配色技巧。

本书采用多种稿本互校,按照原文、注释、白话译文三者应照体例编译而成。正文各重要部分相关地方配有辅助性插图,以利读者深入了解;部分内容作了必要延伸,以强化阅读的品位情趣。此外,本书在全面阐释《雪宧绣谱》原貌的基础上,汇集了各地方绣种、少数民族绣种中的代表,从绣品的针法运用、图案风格、色彩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读者在尺幅间领略到中国刺绣艺术的深广魅力。因苏绣与顾绣的特殊关系,书后另附《顾绣考》,以便有心读者悉心查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