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举办第一届融合运动会,他们的小宇宙潜能无限
语音播报

10月30日,海珠区第一届融合运动会在海珠区宝岗体育场举行。据悉,该活动由海珠区教育局和海珠区文广旅体局联合主办,海珠区中小学体育教研会、海珠区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工作委员会、海珠区宝岗体育场承办。

海珠区历来高度重视融合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本着“基于公平,尊重差异,适性教育”的理念,组织了本次融合运动会,面向有海珠区学籍的中小学特殊需要学生开展。来自区内12所学校的117名运动员和融合伙伴,近百个家庭,参加了此次运动会。

开发孩子们的小宇宙

运动会当天,秋雨绵绵,孩子们都由父母陪同着来,天气并没有打消他们运动的热情。

运动项目依据不同年龄有所区别:小学组跑50米,中学组则进行100米跑,还有立定跳远、沙包掷远、运球射门(足球)、跳绳、混合接力等,项目简单,每一位孩子都有能力参与。

耐心引导对这些孩子而言十分重要。他们参加体育项目时,容易不理解比赛内容,现场的工作人员都会陪在他们身旁,给予指引和鼓励,“来,把球踢进这个门里,往这走。”


工作人员在一旁引导孩子踢球

小兴在广州市九十七中学随班就读,他的爸爸表示,海珠区教育局主办融合运动会,体现了对特殊需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我是一名陪读家长,我和孩子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小兴报了二人三足、足球绕障碍物射门两个项目。每次体育课,小兴都会和班上的小伙伴一起积极练习。看着孩子们努力投入地训练,小兴爸爸十分欣慰。

接力赛由特殊需要学生及普通学生共同参与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为荣誉拼搏的体验机会才是宝贵的。”小弘(化名)是工业大道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在他的爸爸看来,在运动会上,孩子成了主角,大家为他鼓劲和欢呼,孩子更能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关爱,更有存在感。运动会是让孩子懂得为集体争光的机遇,鼓励孩子开发他们的小宇宙,更好地融入社会。

“有时她觉得一件事情很难,就会很没信心,不愿意去做。”来自启能学校的小琳(化名)参加了沙包掷远、跳远项目,脖子上挂着奖牌。小琳妈妈表示,小琳之前很少参加竞技比赛,也不懂得“输赢”的概念,今天正好是个机会。孩子取得了名次,希望可以增加她的自信。

孩子们的奖牌


“我们一起走”

“对不起,没让你拿到奖牌。”两人三足项目,由一名特殊需要学生和一名普通学生搭档参加。在给获胜队伍颁奖时,一位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对和其孩子搭档参加比赛的同学说。“没事没事,明年我们继续参加。”那位同学大大咧咧地挥了挥手。

“尊重对方,悦纳彼此。”在场的学生们都切身体会到了这句有分量的话。

海珠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长期以来,海珠区教育局重视推动融合教育,致力于“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性教育”,基于公平,尊重差异,开发潜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

近年来,海珠区教育局着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如完善特殊儿童少年转介安置机制,依托“一员一校两中心”,建立区域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等措施,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据悉,根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海珠区为区内近300位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了转介评估安置服务,十年来为区内近3万人次的一线融合教育教师提供培训,通过三级联动研训机制打造“六师”团队,促进了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们在省、市级特殊教育相关评比活动中获奖超百项。

“为特殊需要学生创造一个展现体育风采的平台”是本次融合运动会的“初心”。活动的举办,源于海珠区特殊教育“融合体育”项目组的一次研训活动。近20位来自区内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体育老师都提到,“对提升特殊需要学生的生活质量来说,体育锻炼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个想法,海珠区教育局给予了相关支持。本次运动会,通过体育的方式,借助集体的力量,助力营造接纳包容的融合环境,让特殊需要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享受体育的乐趣,增强自身的体质,锤炼自强自立的意志,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见习记者:林欣潼 通讯员:吴小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见习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