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有哪几“宝”?馆长首推这三样!
语音播报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村国家考古公园的修建,则让仰韶文化更立体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2020年,仰韶文化博物馆开始全面开展展览提升工程,新增了一批文物特别是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室内展柜、展板重新布置,整治提升院内环境。


此次提升陈展的仰韶文化博物馆中有哪些亮点?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博物馆又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近日,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了仰韶文化博物馆馆长崔强。

广州日报:新全面提升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新增了多少文物?针对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目前博物馆在布展上有哪些考量?

崔强:在原有的260件文物的基础上新增200余件珍贵文物,目前陈展共展出文物450余件。主要新增几个方面的文物,一是第四次考古发掘文物30余件;二是展出渑池县关家遗址出土文物50余件;三是展出原有库房文物80余件;四是展示一部分对仰韶村遗址作出重要贡献的考古专家使用过的物品,约40余件;五是展出一些相关书籍;六是展出国外同时期史前文化的一些复制品。目前博物馆在布展上一是突出第四次的发掘成果的展示;二是尽可能使用一些多媒体互动设备,从而让文物活起来。


广州日报:能否介绍馆内新增的第四次考古文物中,有哪些重点文物?其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崔强:新增的第四次发掘文物有两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是混凝土地坪;二是一枚玉钺残片。这两件文物都是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混凝土地坪出土于此次发掘的第一区,同时也是遗址上仰韶聚落的核心区域,这样的发现对于考古而言,又一次对仰韶村先民的房屋构造有了新的认识。


仰韶村遗址的玉器十分罕见,此次发现第二个玉器就是玉钺残片,钺有兵权的象征。这两件文物一同出现,这里很有可能在当时是整个部落或周边几个部落核心权力机构。


广州日报:现有馆藏中,如果有您来“荐宝”,您会推荐哪几样文物?

崔强:除第四次发掘的两件稀有文物,还有就是仰韶时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这件器物在原有的陈展中也作为镇馆之宝来展示,此次推荐主要是研究成果的丰富,此次考古发掘采用了多单位联合、多个学科参与的新模式,此次对仰韶村小口尖底瓶的内壁进行化学样本分析,发现了一些类似于酒的残留物,就说明在当时此器物装过粮食,根据器型的特殊性,就断定小口尖底瓶很有可能是一件酿制酒的器皿。


广州日报:目前仰韶文化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如何?博物馆在科普仰韶文化做了哪些工作?

崔强:现在博物馆的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此次的陈展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馆参观。目前的科普工作有几个方面:一是邀请全县中小学生进行按批次参观;二是走出去,主动进学校、进社区现场宣传;三是利用网上虚拟展厅的进行网络展示。


广州日报:近年自然灾害频发,贵馆在文物的保护、修复上有哪些经验以及建议?

崔强:河南处于中原地带,地质灾害较少,主要应对一些气候灾害天气,今年以来雨水较多,气候潮湿。对于遗址保护工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雨季灾害天气,一是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搭建钢构大棚进行保护;二是对断壁保护房屋顶进行防水引水处理,避免雨水较多对遗址展示区域造成破坏。对于遗迹的保护,主要使用防护隔离设施进行阻断性保护,这个主要是杜绝游客的人为破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