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为什么不能为植物人办残疾证创新政务服务?
语音播报

据媒体报道,东部某市“为植物人丈夫办残疾证被要求本人到场”一事引起舆论关注。王先生因患脑部疾病成了植物人,为办残疾证要去医院做伤残等级鉴定。而且,必须王先生本人到场。有人惊呼,如今怎么还有如此不人性化的“奇葩证明”?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推行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等便利化服务。事实上,不少地方已在对标任务要求,抓整改落实。譬如,河北沧州就有入户帮助残疾人办证的案例。北京2018年就曾鼓励有条件的区,上门开展残疾评定和办证服务。

这类成功的实践证明,改变理念首先是必需的。办理残疾证,是为了创造便利。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对不便出行的,甚至无法表达和感知的残障人士,为什么不试试“上门办”这条路子呢?办证有疑问,上门看看真实情况,该拍照的拍照,该询问的询问,该记录的记录,政务服务本来就应该贴近需求、传递温度。公务人员跑腿并不麻烦,麻烦的是因懒政而把政务服务的信誉和口碑撇在一边。归根结底,有关部门还是习惯以“审批偏好”处理政务,不改变理念不行。

其次,要改变后台。如今政务服务“网上办”是潮流和趋势。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这就需要聚焦政务服务的后台改革,从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和材料精简上多想办法。当“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减少了、消失了,当把线下服务集成和线上集成服务衔接起来、统筹起来,政务服务改革就能深入推进下去、不断提升水平。

再次,不可“一刀切”。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实施政务服务改革的进度和节奏有差异,处理好“远”与“近”、“缓”与“急”的关系尤为重要。但有一点,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应该拿出服务的诚意来,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优化流程、创新服务,尽可能地增加便利、减轻负担。譬如,没那么快做到网上办,上门办行不行?一时安排不过来人手上门办,就近办行不行?服务细节的改变,总是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割自己的肉”,难以下刀。然而,没有“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如何能够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