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何选择“南越国”?
语音播报

值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10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广东‘南海I号’沉船”两个项目入选。


秦汉时期考古体现中华统一 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从最终公布的结果来看,“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河北、山东、湖北各有6项入选,山西有5项入选,北京、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各有4项入选。“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是秦汉时期的16项入选项目之一,“广东‘南海I号’沉船”则是辽宋金元时期的9项入选项目之一。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中,共有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加评审,活动设初评、终评两轮评审推介环节。7月下旬,“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初评启动,110位专业评委从321项参评项目中遴选推荐160个项目,9月18日160强大名单正式出炉,广东有四个项目入围:南越王墓的发现与发掘、“南海I号”保护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石峡遗址。四项中广州占据二项,全部为“南越”主题发现。

而在18日公布的最终版“百大”名单中,石峡遗址遗憾落选,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则被合并为一个项目。如此,广东原来的四项目相当于入选三项,成绩喜人。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秦汉时期的有16项,从类型上看有都城,有王城,有王陵,从地域上讲有边疆,有核心区域,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华统一、多元一体的历史动态。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让我们看到从秦统一岭南,推行郡县制,到逐渐改变岭南地区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以君长管治部落的政治面貌的过程。南越国继承秦朝的制度,设置各级官僚,地方行政实行郡县制,使用秦汉文字,体现的正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岭南文化是秦统一以后经过长期的汉越民族融合,同时吸收包括海外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而产生、发展的,具有开放、多元与兼容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也将是广州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

全洪指出,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落后于中原,秦统一岭南后,至南越国有103年,岭南地区赢得一段较长的安定时期,加速了生产的发展。南越王墓出土一批生产工具,表明虽然农业尚不十分发达,但本地已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并部分使用铁农具。这是岭南历史上首次大开发时期。南越国立国93年,岭南地区飞跃发展。番禺作为王国都城,是汉初全国19个都会之一。南越遗址和墓葬出土的越式铜铁器具说明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是稻田连片,建立起了自己的铸铜、冶铁和纺织等手工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印花大砖,还有建筑石材以及施釉的筒瓦、板瓦、瓦当等,则反映出当时南越制陶与建材手工业已不落后于中原地区或超过其他地区。文化上,由于以赵佗为首的统治者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岭南原有的百越文化并没有被强行同化,更没有迅速消失,而是与汉文化平行发展,在接受汉文化先进制度、理念和生产技术之下越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未来南越王博物院将重点推进南越文化的传播推广


并肩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是中国秦汉时期考古的重大成果。专家指出,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汉代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建蕃禺城,是广州建城之始。公元226年,东吴孙权分交州置广州,广州之名自此开始。但是有关广州古城的文献记载相当少,《广州考古六十年》指出,《史记》《汉书》有关南越国的记载不足5000字,且未提及蕃禺城的位置和布局,此后1000多年,有关广州城的文献基本为零。明、清两代有一些关于广州城的地图,清代文献《广州城坊志》《羊城古钞》等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广州城的情况。但蕃禺城在今广州城区的什么位置?两汉、三国晋南朝、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广州城城墙如何?城内布局怎样?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研究广州历史的学者。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现,让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相印证,表明遗址区不仅是西汉南越国、五代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地,也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是广州延续两千多年不变的城市中心。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十分罕见。

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对记者说,在最初启动申报时,宫署、王墓两处遗址还没有合并在“南越王博物院”这个大框架下面,所以是分别申报。进入终评阶段之后,经过征求专家意见,大家觉得两个遗址在行政上已经统一管理,更重要的是它们性质相近,都是反映南越国、南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并起来不但内涵更全面深入,影响也更大,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好消息。接下来南越王博物院将重点推进南越国文化的传播推广,讲好它在中华文明溯源、岭南文明溯源中的意义。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宫署遗址和王墓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广州早期建城的实证,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料。除了南越王墓中发现的1000多件(套)文物,宫署也出土了各类文物小件约42000多件,陶瓷片约23000多筐,还有近数万件的砖、石建筑材料和构件,研究的潜力非常巨大。当中不少物件有铭文,或者是别处所未见——如两件有“华音宫”文字的陶片——不但可供博物馆编藏,也可考虑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标本供给高校等研究机构研究、教学使用。在日常的公众服务中,它们也是第一手的素材。此外目前宫署和王墓两处遗址的保护工作也都在严格遵循科学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或计划之中。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黄巧好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文广旅局、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