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医社”需同行
语音播报

10月13日,“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题座谈会”在广州召开,聚焦“学校-社会(家庭+医疗+社会)”共同协作,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座谈会由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省心理健康协会主办,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学者,与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座谈会。


需建立医学转介通道

 

座谈会上,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介绍,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医”衔接方面,贾福军指出,目前存在相对缺乏“校-医”转介渠道、专科医生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教师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需得到重视。

 

“医学转介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尹平表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要有趣味性。”学校需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同时做好校内心理问题筛查;学校可建立各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有能力及时关注到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也让学生意识到不应歧视“问题学生”。

 

家校联合也很重要。尹平表示,学校应定期组织有关亲子关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主题的专业讲座;配置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团队,开展个体和团体的心理辅导,定期培训心理教师技能。

 

也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在座谈会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晴朗天心理服务机构负责人袁荣亲分享了近年其团队在公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经验。

 

袁荣亲介绍,今年9月,他们完成了面向某区公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他介绍,“我们组建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团队,入校做心理健康筛查,帮助学校建立这方面的体系制度,在筛查之后进行分类预警,根据实际情况做重点干预,必要时会进行转介。”


会上专家指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在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需要多加关注。

 

针对目前校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袁荣亲表示,“心理健康的工作不仅是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责任,应该是全民参与,‘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整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 见习记者:林欣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见习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