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印记 | 东江纵队纪念广场:保家卫国驱日寇,东江纵队显英豪
语音播报

广州是一座孕育英雄的城市,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广州在中共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创下了党史上许多的“第一”和“首次”,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址。广州市地名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特别推出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欢迎各位青少年学生跟着我们专栏的推荐,更好地识历史、知来路、守初心、启新程。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创下辉煌战绩的特殊部队——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 14年的抗战中,因各种原因无法得到陕北党中央的直接支援,最困难时期甚至没有一部电台,仅靠收听延安新华广播来获得党的信息。这就是让广东人自豪的东江纵队。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成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其中,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活跃于广州黄埔永和地区,挫败敌伪的屡次进犯,终以少胜多收复永和。如今,位于黄埔区永和街道的东江纵队纪念广场就是了解这段抗战历史的最好去处之一。


永和抗日根据地成敌我斗争要害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这是中共广东省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创建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东江纵队转战东江南北,深入港九敌后,活跃于广州外围,成为中外闻名的抗日武装队伍,为华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朱德曾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4年12月,镇守永和禾丰黄旗山(原增城县辖区,今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辖内)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肩负起守护永和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永和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有油麻山、黄旗山、南香山等山脉可踞,扼广九铁路和广汕公路的咽喉,是广州通往东江和香港的门户。从战术上看,是插在敌占区心脏的一把钢刀,目标直指广州的日寇。因此,永和抗日根据地自诞生之日起,就遭到敌人的不断进攻。面对日军“围剿”,第四支队将士和人民群众以黄旗山为依托,华峰寺为掩护,一次次击败敌寇,避过危难。


苦战一月以少胜多挫败敌伪进犯

  

原东江纵队第四支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宋刚回忆,1945年春天,日寇虽已走向穷途末路,但仍做垂死挣扎。为挽回败局,盘踞在新塘镇一带的日寇,纠集日伪军千余人,趁东江纵队第四支队分散活动和群众忙于插秧之际,向永和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妄图一举侵占永和圩,大有侵吞整个永和抗日根据地之势。



当时,只有东江纵队一个代号“武当山”干部队和永和的常备民兵中队与敌人进行战斗。我军人数不多,武器差,弹药也很少,面对上千日伪军的进攻,情况万分危急。


那时,战士们营养不良,体质很差,全副武装背着枪支弹药,由分散活动区跑回根据地作战,不仅路途遥远,还要翻越华峰寺山头,长时间快速奔袭,十分辛苦,但在保卫永和根据地的爱国爱民精神鼓舞下,战士们不顾苦累,持续鏖战。



在广大民兵的配合下,战斗持续将近一个月,战士们终以少胜多,挫败日伪的屡次进犯,从而粉碎了敌人重新侵占永和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东江纵队纪念广场成红色旅游名片

  

为纪念永和地区光荣的抗战历史,2011年3月26日,东江纵队纪念广场落成。广场位于永和大道与新业路交会处,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总投资约360万元,由原萝岗区委、区政府斥资修建。


广场由纪念碑、雕塑景墙、廉洁教育区及绿化广场组成,主要展示和宣传东江纵队光荣革命斗争史,以及曾生、林平、王作尧三位东江纵队领导人的革命事迹。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今天我们是民族解放的战士,明天啊,是新中国的主人!”当年这首激情昂扬的《东江纵队之歌》被篆刻在纪念碑上,勉励着新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5年12月,东江纵队纪念广场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成为永和辖区一张红色旅游名片。这里每年都会开展清明祭奠和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附近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各界人士前来瞻仰献花,缅怀先烈,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记者 崔小远】

【摄影 叶伟报】

【编辑 方米妮】

本文出自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

《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