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对谈黄天骥|回归大湾区视野,展望岭南文化的新变与大湾区的未来
语音播报

岭南文化对于大湾区的发展

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9月17日,

著名教授陈平原与黄天骥

在楠枫书院共同探讨

岭南文化的新变与大湾区的未来。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被频频提及,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


为什么岭南文化对于大湾区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首先,岭南文化是成熟且具有活力的地域文化,这一点从粤语作为方言,至今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鲜活生猛的状态就可以看出。

另外,岭南文化也在不断蜕变中获取新生。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促进着岭南文化“苟日新,日日新”。

而这也对岭南文化的学术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陈平原教授指出,只有高等教育上去了,才能使得岭南文化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保有足够的学术视野与话语权。

回到大湾区的视野中,广义上的、不断更新的岭南文化,仍值得我们认真经营。

面对着大湾区的发展要求,岭南地域文化会对大湾区的建设发挥哪些积极影响?而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又会对岭南文化提出哪些新的挑战?

关于这一点,陈平原教授从岭南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大湾区建设与岭南文化传统互为支援交相为用的可能性,兼及日常生活与学术教育,勾画出大湾区未来的别样蓝图。

黄天骥教授多年来勤勉于学术科研,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等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同时对岭南文化造诣颇深。

黄天骥教授编著的《岭南感旧》一书,从岭南风俗谈起,描述岭南人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务实与创新,为我们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在包容基础上交融,最后产生质变,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产物,这就是创新。”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之下的岭南文化新变,黄天骥教授既有和陈平原教授相同的见解,亦有自己独到的分析。

陈平原对谈黄天骥:岭南文化的新变与大湾区的未来

陈平原:岭南文化如何“步步高”?

之前,我应邀讨论什么叫岭南文化,我说十个人有十个人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注重实用,少讲排场,理性低调,灵活机动。这个地方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经济运作的强调,以及文化说的多元和创造,和整个地理环境结合在一起。

广府文化在整个岭南文化中占优势地位,我们说“粤”的时候基本理解的是广东,当然可以包括港澳等等。而另外两个民系,比如说潮汕民系、客家民系,在版图上它是属于广东,在文化上它和珠三角的广府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岭南文化的蜕变与新生

我把陈家祠和今天广州的景象,一个古一个今搭在一起跟大家谈谈怎么新变的。

以饮食为例,饮食背后是地理、气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包含食材的获得、保鲜的技术以及个人味蕾的形成。

时代变了,任何区域不可能墨守成规,在广东也是一样,外来文化引进大家都看得见,更应该关注的是大量移民的进入。

黄天骥:广州人性格集生猛与淡定于一体

听了平原讲话很有启发,他确实对中国的教育,对岭南文化了很系统的研究,我是零敲碎打。我确实写了几本不三不四的书,都不是我业务的书。比如说《岭南感旧》,《岭南新语》,最近还出了《岭南师友》,反正都是那些散文性的东西,写我对岭南各种的领会和教育吧。

我觉得广州有一个特点,刚才平原所说的,广州人的脾气、性格,第一是生猛,第二是淡定。广州人对生活,特别对吃有点信心,对生活比较热爱。广东人做事的方法,处事的方法,第一就是包容,其次,广东人很容易吸收外来文化,把外来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起来就变成岭南文化。

嘉宾简介

陈平原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想象都市》《记忆北京》《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文学如何教育》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黄天骥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

1935年出生于广州,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系国家级教学名师。出版《黄天骥文集》十五卷及《岭南感旧》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