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语音播报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陈黄光、马思聪、冼星海等一批岭南音乐工作者,用雄壮的抗战歌曲唤醒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铸就了中华儿女必胜的信念,至今仍鼓舞着中华儿女的精神。

在广州市培正中学里,有一座建于1925年的红砖小楼,二楼的管乐团排练厅不时传出悠扬的乐声。“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慷慨激昂的著名爱国歌曲《奋起救国》曾经从这里传向大街小巷,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激发全民奋起抗战的号角。据介绍,《奋起救国》是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

培正中学的校史馆比培正校史更年长。

《奋起救国》写就于培正中学

从南门进入培正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别致的三层小洋楼。这栋比培正校史更年长的建筑物,如今是培正中学校史馆,陈黄光、冼星海、马思聪、何安东等著名“培正人”的照片和雕像均陈列其中。工作人员搬出了一大摞史料,记者细细翻阅,回望90年前那个苦难深重却又慷慨激昂的年代。

1921年,时任培正中学校长黄启明在海外筹款时,买回来20件乐器,组成了学校的银乐队,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广州学校乐团。乐团指挥最初是曾超霖,后由罗怀坚、冼星海先后接任。1928年,何安东从冼星海手中接过了指挥棒,大力扩大培正中学的银乐队。

银乐队成员冼子恩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何安东到培正中学执教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热潮。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的音乐家,何安东创作了一首抗日歌曲,用粤语作词,简短有力,并在音乐课中传授给学生。而更为著名的,则是由培正中学国文教师陈黄光作词,由何安东作曲的《奋起救国》。

何安东的雕像

陈黄光192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陈黄光在培正中学任国文教员。陈黄光在当时利用当教师的机会,开展力所能及的革命活动。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带学生到三元里、沙面等地游览,给他们讲平英团的故事、沙基惨案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陈黄光还在《培正文艺》《新兴文艺》《绿波》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译作,约10万字,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在培正中学任教的原学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朱素兰根据多方史料,还原了《奋起救国》这首歌诞生的始末。“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陈黄光义愤填膺,当即写就了《奋起救国》,何安东谱曲。谱上曲后,何安东立即编齐银乐队各种乐器的乐谱视奏。经过反复吹奏修改,这首歌由上海市音专乐队演奏灌成唱片,从此《奋起救国》在上海和广东等地广泛流行,并传唱到东南亚一带。

培正中学45周年校庆那天,学生们从学校出发,一直走到了西濠口,一路奏乐,银乐队奏响了《奋起救国》,当时围观群众纷纷合唱,场面让人热血沸腾。“这首歌真是家喻户晓,我们家里的老人都会唱,可见《奋起救国》当时影响力之大。”朱素兰说。有学生回忆,在学校里、街市上,到处都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的歌声。对歌词某些句子的含义,年少的学生虽然不甚了解,但都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来了,国难当头,“连天炮火,遍地血腥”“神州濒于陆沉”,我们都应当“一致奋起斗争”去“争取自由光明”。

培正中学的校史馆里,陈黄光、冼星海、马思聪、何安东等著名“培正人”的照片和雕像均陈列其中。

词作者陈黄光惨遭杀害,年仅31岁

1933年,陈黄光任中共广东省委成员负责收集华南情报工作。1934年11月26日,正在知用中学观摩教学的他不幸被捕。1935年1月24日,随着黄花岗荒坡上几声枪响,年仅31岁的共产党员陈黄光壮烈牺牲了。他上有慈爱的母亲,下有温柔爱妻和嗷嗷待哺的儿女,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几天后,陈黄光的同事到刑场上收殓他的遗体,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陈黄光的遗体血肉模糊,还戴着脚镣和手铐,10个指头的指甲全被剥光。他曾在诗中表明自己人生的志向:“我是为着希望而生,我是为着希望而死。希望永远还是希望,而我将追求到死。”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

在纪念陈黄光牺牲五十周年的文章中,培正校友何绍颐写道:“陈老师的牺牲,在校园里有如一石投入静池,激起一轮浪花。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对于什么叫共产主义,大家并不太了解。但从陈老师身上,我们感觉到共产党人是使人敬爱的好人。”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陈黄光被捕后,培正师生都非常着急,曾去探监的美籍英语教师罗夫人回来传话说,陈老师对母校师生的关心表示感谢,并说他的事别人帮不上忙,也不必再去看望他。“陈老师在危难中不忘为培正中学师生开脱,用心很细,至今回念仍觉感人。”何绍颐如是写道。

1938年广州沦陷后,何安东随岭南大学附中迁居香港,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久,日本占领了香港,何安东因创作了大量抗日爱国歌曲而被日寇监禁,险遭杀害。后来,迫于正义的呼声,日寇才将何安东释放,并将其逐出香港。何安东怀着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狠拒日本当局要他任教和编写音乐教材的聘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安东被推选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受到音乐界人士的尊敬。

从培正中学走出的学生,都被称为“红蓝儿女”。红蓝精神是培正中学的学校精神,即爱国爱校、奋斗不息、奉献社会的传统。“至善至正”的校训是对红蓝精神的概括和升华,善是做人之基,正是立世之本。

培正中学的校史馆里一代良师照片墙上的陈黄光等名师的照片。

大量救亡歌曲号召民众坚决抗日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祁斌斌说,“九一八”事变后,诞生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直接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两首至今人们都比较熟悉——一首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音乐家黄自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抗敌歌》,黄自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作曲系,这首歌曲代表当时比较高的音乐水平;另一首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它由音乐家张寒晖创作,“九一八九一八”,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的悲愤。

1935年,国内“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祁斌斌介绍,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歌咏运动,许多城市都有歌咏团,演唱了大量的抗日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意志和信念。当时上海、武汉、桂林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中心城市。从这一年起,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祁斌斌说,一位叫罗伯逊的美国歌唱家通过电波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传递到全世界。

祁斌斌分析,这些歌曲在歌名、歌词上,都鲜明地强调要奋起反抗,救亡图存;从旋律音调上看,这些歌曲大部分采用四二拍或四四拍,以进行曲风格为主,曲风雄壮,表现中国人民坚定地抗敌救国的决心。祁斌斌说。

在当年创作抗日救亡歌曲时,岭南音乐家们做出了杰出贡献。祁斌斌介绍,除了陈黄光、何安东外,1932年,时任私立广州音乐院副院长陈洪创作了《冲锋号》《上前线》《怒吼》《把敌人赶出领土》,“光从歌名就可以看出坚定的抗日态度”。当时,马思聪担任私立广州音乐学院院长,他也创作了不少抗战歌曲,比如歌集《雨后集》,此外还有《不是死,是永生》《自由的号声》《控诉》等。

广州市培正中学银乐队全体成员在红砖小楼“青年会”前的合影( 前中为冼星海,1928年)

在创作抗战歌曲的众多岭南音乐家中,冼星海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位。1935年,冼星海从法国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创作的大量抗日歌曲就是在这时候写的,比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花六天六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祁斌斌介绍“这部作品气势恢宏,把中华民族多年来遭受外敌入侵的愤怒统统表达了出来,也把中华民族抗日情绪歌颂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直到现在,每年《黄河大合唱》都会在全球各地上演,几乎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黄河大合唱》,它至今依然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的斗志。

培正中学校史馆里的一代良师照片墙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视频统筹:麦蔼文、何超
视频剪辑:张妍、实习生刘芸杉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学习强国、央视频、共青团中央哔哩哔哩官方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