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阵天地只为等航天员归航
语音播报

大漠沙如雪,勇士猛似虎。万里戈壁之上,刚刚着陆不久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区域一片炊烟袅袅,银色的飞船返回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抢眼。100多米处,5架直升机刚刚停稳,只见身着橘黄色衣服的空中分队搜救队员如天降神兵,一个个箭步冲锋,奔向返回舱。


空中螺旋桨轰鸣,地上车轮卷尘扬。听到对讲机里传来返回舱的落点位置通报,地面分队指挥员牛永进沉着调度,三路“猛士”车队浩浩荡荡,全速驶向返回舱落点。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21年9月17日——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第一次返回,在太空出差长达3个月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终于要回家了。隐秘在大漠深处的东风着陆场就是他们回到地球家园的第一站。

万事俱备,万无一失

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载人飞船气象备份着陆场。神舟十二号飞船搜索回收任务是东风着陆场由备份变主场后,首次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

为了以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凯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搜索回收分队早就织好了“天罗地网”,练就了“搜救神兵”。

任务准备中,他们分片区对着陆区进行全面勘察,充分掌握着陆场地形地貌、重点目标、道路交通、牧民分布等情况,为任务排兵布阵、落区安全管控提供详实依据;组织全员普训,组建通信、无人机等集训营,按照授课、实操、演训、考核4个步骤,对所有定岗人员进行集中强化培训;针对地形复杂、直升机无法降落等难点,组建集训队,开展野外生存、索降滑降、极限体能、沙漠越野等风险科目训练;针对新着陆场陌生地域,搜索分队多次组织空中勘察,在不同地形组织试飞试降,为应急搜救任务提供有力的空中保障;针对待发段和上升段陆上应急救生任务,组织空地分队进行协同训练和系统演练,通过训练演练+复盘总结持续夯实参试能力。

“阿拉善,返回舱出现大范围偏差,请你指挥搜救分队就近前往搜索!”听到指令后,布阵在弹道返回着陆区的阿拉善民兵搜救力量即刻往模拟落点区域奔袭。这是9月14日全系统综合返回演练的惊险场景。任务前,东风着陆场组织了多次全系统综合演练,预设各类异常情况,检验异常情况下着陆场搜索救援能力和航天员医疗救护、后送能力。

东风着陆场搜索区域达几万平方公里,有戈壁、沙漠、山地、盐碱地、梭梭林地、湿地、水域等七种典型地形地貌,难于搜索。如果遇上风、雨、雪、沙尘暴,会更困难。如果搜索时间延误到晚上,就会难上加难。“我们必须充分预想异常天气、异常地域、异常信息等极端情况,预案多想一层,航天员安全就多一分。”东风着陆场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道。

针对此次任务特殊情况多的难点,着陆场区指挥部把搜索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形成网格化搜索救援力量,并预设了6大类32项极端情况,准备了7种搜救战法,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确保任务准备无死角,出现任何情况都能应对。

这次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艘飞船返回,是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接第一批长期在轨驻留的航天员。只有航天员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才能顺利进行。

“练兵千日,作战一时。前期我们经过充分的训练演练、周密的预想预判,东风着陆场有信心、有能力、有充分的准备完成此次任务。”在神舟十二号飞船搜救回收任务最后一次指挥部会上,着陆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姜汉民的发言掷地有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奉青玲、王茄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奉青玲、王茄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奉青玲、王茄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