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完成任务!“实验6”首航凯旋
语音播报


9月6日上午, “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从广州新洲码头起锚,开始它的首次航行。9月16日,经过10天、1800多海里航行,“实验6”圆满完成首航任务,顺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实验6)

在此次首航任务中,“实验6”遇上了第13号台风“康森”和第14号台风“灿都”双台风。观测任务虽然进行了紧急调整,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预定的科考任务,还完成了一次台风过境前后海洋大气、水文变化的可靠任务,为应对极端海洋灾害获得了宝贵的样品和数据。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杜岩表示,此次首航任务利用先进的船载科考设备成功捕获到南海暖涡与高频急流,并在台风前后各进行了重复断面的水文、大气和生化比对观测,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南海西部涡旋动力演变过程与环境效应、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强化观测支持。

(海底沉积采样处理)

“面对台风,我们调整了航次和路径,在台风追着我们走时,我们始终要和台风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做到观察,又不会出现危险,在避风结束后,又要追着台风走进行观测,工作状态很紧张。”杜岩说。

据悉,此次科考任务分为两个航段。第一航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海北部的中尺度暖涡和陆架陆坡过程进行研究。在第二航段主要目标是研究南海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研究内容包括台风影响上层海洋暖涡的三维结构、高频内波和海气交换,以及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等。

全航次进行了30个站位的观测和采样,包括CTD作业+采水、可视化多管采泥、浮游生物多联拖网、箱式采样、重力柱状采样等作业,获取了2395份样品;利用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ADCP、重力仪、海洋大气辐射干涉仪等船载探测仪器设备进行了全程连续观测,共获取469 Gb科考数据。

(生化实验室)

“实验6”首航获取的海洋科学考察数据将汇聚至南海海洋所“数字南海”平台,实现航次考察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持续完善南海海洋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实现数据的交互动态可视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科学研究,为全国海洋系统及涉海单位、共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共享,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浮游生物采样)

本此科考航次由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围绕高强度扰动下大湾区及邻近海域在珠江径流及中尺度涡影响下的水文动力、物质输运及其生态响应过程开展研究,为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及其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及物质迁移转化机理,厘清海洋生态系统与关键生物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揭示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涡旋动力过程与环境效应,构建大湾区海洋动力-生态模型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强化观测支持,进一步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 通讯员:禤础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通讯员:谢震霖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