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系列评论:科学认识“共同富裕”
语音播报

编者按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共同富裕”承载着民族复兴途上的何种夙愿与期许,烛照着我们党践行百年初心的何种考量与情怀,又将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塑提供何种中国范本、注入何种中国内涵?作为改革弄潮之地和“先富起来”的沿海超大城市,广州在其中又承担着何种历史使命?

为更好地学习领悟、阐释践行及启发思考,广州日报于9月1日起连续推出“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员文章——

▅ 策划/许芳、周成华



(广州日报 2021年9月1日4版)


(广州日报 2021年9月2日4版)



(广州日报 2021年9月3日4版)

(广州日报2021年9月7日9版)


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①
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观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域观照,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伟大实践,无疑有着恢宏厚重、意蕴绵长的历史注脚,更体现了对事物本质与客观规律孜孜以求、循序渐进的科学把握。

共同富裕,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摆脱贫困、天下大同的千年念想。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揆诸古今,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价值追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尖锐地指出,贫富分化将导致社会混乱,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也反复论证了贫富悬殊的巨大危害。如果说“权有无,均贫富”,体现的还只是朴素的调节贫富差距理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图景的想象与描绘,则展现了我国先民对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无限渴望。

百年征程历历在目,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今天,当全球1/5的人口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时,14亿多人口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年夙愿,玉汝于成。这伟大功绩、这世间奇迹,足以彪炳千秋!

共同富裕,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福祉、历史使命的不舍追求。

走近共同富裕的千年梦想,关键在中国有了共产党。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初心如磐、百年坚守,一代代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无私奉献,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这种初心与情怀,一以贯之,矢志不渝。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组织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20年,中国人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总书记用脚步丈量基层民情,到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乡村,从中央不断出台的惠民惠农政策,到广州等发达地区无私对口帮扶……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岗位上夙夜在公、久久为功。

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路径方法的发展眼光。

这种发展的眼光,展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清醒认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减少贫困、摆脱贫困、消除贫困,并将这种理念不折不扣付诸实践。

这种科学的态度,展现了对“怎样达至共同富裕”的唯物史观。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必须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必须从历史教训中寻找启示。从“解决温饱”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再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高瞻远瞩、因时制宜地提出了前后连贯、与历史发展相契合的精准策略,以时间为轴,谱写出追求共同富裕的动人画卷。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共同富裕,是对历史逻辑的当代阐释。透过历史逻辑,领悟现实意蕴,将共同富裕这一宏大主题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清醒地洞悉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好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时代鸿篇!


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②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的时代性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共同富裕的千年愿景,在新征程上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不可忽视其时代必然性、时代必要性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理性认识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性。回首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如今,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毋庸置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实现共同富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底气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发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员令,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取向。

正确看待共同富裕的时代必要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蓝图绘就,目标在前,时不我待。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虽然共同富裕已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共同富裕水平。这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新征程上,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开创美好未来,才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这是解决当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也将为全球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时代,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单一提升,而是有着更加丰富、鲜明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富裕程度的普遍提高,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既“做大蛋糕”更“分好蛋糕”,既体现公平也体现效率,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让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富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基于国情、立足现实,分阶段有步骤推进。

共同富裕的甘美不会从天而降,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的不懈奋斗来实现。在这个孕育无限可能的新时代,我们要与时代同向而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步步将共同富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③
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辩证法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时间节点,在“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以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准确理解涉及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的相关辩证关系,精准观察处理各种新老问题,方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系统复杂工作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做到效率和公平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我们既要实现结果公平,又要实现机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机会公平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社会整体效率——这便是以公平创造效率;也需要通过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以此实现更高水平的结果公平——这便是以效率促进公平。可见,要着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涌流。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实现速度和质量辩证统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不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不聚焦转变发展方式,就无法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因此,要纠正“速度情结”、克服“换挡焦虑”,把握好调结构、换动力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升级;要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更均衡更协调的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这样的高质量发展方能为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达到过程和结果辩证统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题中之义就是,“先富”从一开始就被“共富”的结果所规定。同时,共同富裕必然经由“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过程来实现。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势必要分阶段、分步骤,积小胜为大胜,让“部分先富”为“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和牵引。遵循这一路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实现供给和需求辩证统一。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总量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值得关注。透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在于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灵活有效地适应需求侧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有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改变低效错配,培育新动能,方能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中长期问题。同时,我们也丝毫不可忽视需求侧管理。唯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方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源头活水。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做到客观性和主观性辩证统一。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等不来等不起,必须靠苦干实干方能梦想成真。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唯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方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仍须清醒认识、辩证把握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坚持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谋划和推动工作,方能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闯出新路子、赢得新胜利。


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④
系统掌握共同富裕的方法论

实现共同富裕,正从一代代人向往的远景,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顾所来径,我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方能为共同富裕从美好愿景到“施工图”擘画清晰的实现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从量变到质变,解开中华民族的富裕密码。

实践决定认识,国情决定路径。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三次分配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在展开积极探索……经济、制度、实践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共同富裕又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无现成的系统经验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解放思想,对共同富裕的“四梁八柱”甚至每一步“棋”怎么走,既做好顶层设计,又鼓励各地在探索中大胆创新、尽力而为;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并自觉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作于易、作于细,唯其如此才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探索中掌握共同富裕的规律。

实现共同富裕,要抓主要矛盾,向改革要发展,突破瓶颈,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

富民大计,发展为本。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是基本盘。要让创造社会财富的发展源泉充分涌流,既需要给各种所有制的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使其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又需要为每个人都提供公平享有发展的机会,使其通过勤劳创新走上共富路。这就要求务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提质,关键在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突破口,是“牛鼻子”。要充分激活中等收入群体,务必拧开扩大内需的水龙头,释放就业机会、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环境,畅通向上流动渠道,为高质量发展引来源头活水。实现共同富裕,势必要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于细微处落笔,于薄弱处用功,方能四两拨千斤,开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良性循环。

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兼顾、十指弹琴,奏响效率和公平的协奏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发展、联系、全面的眼光来看,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呈现出多个侧面、涵括着多个阶段,反映了事物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14亿多人是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必然不仅强调“富裕”,也高度重视“共同”。为此,要从战略全局着眼、从三次分配着力,高效运用杠杆,提高蛋糕的分切水平。其一,发挥三次分配作用,要有“统”的思维——准确把握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平衡协调改革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合理掌握制度性、补充性、鼓励性举措的精准度,科学运用“无形的手”“有形的手”“温柔的手”构建三个维度,充分彰显财富增长最大化与分配公平化的力度与温度——统观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深层逻辑,观全篇。其二,发挥三次分配作用,要有“筹”的办法——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拉开一张先富带动后富的良性之网——筹谋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谋长远。唯有在统筹全局中把握方向、在系统推进中明确重点、在整体运行中协调各方,方能事半功倍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追求“共富”进程中最大程度扬长避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经历风雨艰辛。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底线思维,提高预见性,从而把握事物质变节点、防止不利质变发生,也就是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改革越深入、任务越艰巨,越需要树立底线思维,越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越要守住法律边界、政策边界、道德边界,绝不能踩踏和逾越;越要保基本,在就业、物价、社保等各方面做好兜底性民生保障,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共同富裕的最大同心圆。


(广州日报系列评论:《科学认识“共同富裕”》)

统筹/徐锋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谭敏、杨博、刘冉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