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文物志①|有几百年历史的屈氏大宗祠,正焕发新活力
语音播报

专栏:

化龙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历史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历久不衰,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乡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化龙镇党建办(宣传)、化龙镇文体中心联合微社区e家通化龙飞升推出化龙镇历史文化专题系列报道,跟着我们一起探访、领略化龙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在番禺区化龙镇莘汀村德仁街2号,坐落着远近闻名的莘汀屈氏大宗祠。走进大宗祠,第一印象是规模大、古朴且非常干净,一位村民正在打扫卫生,大宗祠里清晰地回响着扫地声,整个祠堂显得更加庄严、静谧,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屈氏大宗祠始建年代待考,从存留牌匾题款可知,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和2007年重修。该祠堂建筑艺术传统古朴,规模宏大,是番禺少数几间保存较好,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89年6月与“屈大均墓”一起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屈氏大宗祠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有什么值得细细品味?


大门对联:禺山衍派 临海名宗


走到屈氏大宗祠门前,可以看到放着多块旗杆夹,大门前立着一对抱鼓石,这是中国传统的门第符号。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屈氏大宗祠”木牌匾。木牌匾下面有四个门当,分别用篆书写着“福、禄、寿、全”,象征幸福、吉祥、长寿。


大门两侧有对联:“禺山衍派 临海名宗”,据老一辈村民介绍道,“因为屈氏祖先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就是番禺,然后又从番禺迁居到台山、新会等地,此为‘禺山衍派’,临海位于浙江一带,屈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所以是‘临海名宗’。”


头门前为水磨青砖墙,墙上开砖雕花窗,两侧山墙有砖雕墀头。两次间为花岗岩须弥座台基,前檐有四根花岗岩石檐柱,上有花岗岩虾公梁、异形石驼峰,梁底有鳌鱼形石雕雀替,檐柱挑头人物石雕。



▲大门两边抱鼓石上刻着“八仙过海”中八位神仙的神器的图案。



▲虾公梁上的雕刻,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据悉,屈氏大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三进,中间为正祠,两侧是青云巷和庑及衬祠。总面阔34.51米,总进深54.5米,建筑面积1880.8平方米。


中路建筑三间三进,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墙楣上有彩绘。



每一处角落都值得细细品读


走过天井、月台,来到中堂。据悉,中堂明间原挂“光裕堂”横匾,落款“嘉庆癸酉孟夏抚粤使者韩封题书”,现该匾已腐朽拆卸,并于2014年遗失,现为仿制横匾。


“落款为清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广东巡抚韩封所题,其后来还担任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光裕堂”是他在广东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墨宝。


中堂前的月台用花岗岩石栏板围砌,两侧各建一庑。月台前的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庑,两庑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次间有石雕栏板。


光裕堂
石狮


从中堂转进后堂,两根红砂岩石八角形檐柱十分显眼,后堂中有圆木金柱,红砂岩石柱础,正中为红砂岩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后堂前廊梁架木雕精致,前有天井带两廊,天井铺砌花岗岩石条。后次间两侧砌有墙,并开圆拱门。



祠堂两侧建有青云巷,左巷石额阳刻“遵道”,右巷石额阳刻“徂庭”,当阳光洒进青云巷,显得十分幽静,十分适合文艺青年打卡拍照。



▲右巷石额阳刻“遵道”。



▲青云巷。

▲祠堂外两边最后一堵墙为蚝壳墙,在化龙镇仅有几处。


旧祠堂正焕发新活力


屈氏大宗祠是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的祖祠,现也是屈大均纪念祠堂,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屈氏大宗祠历尽风雨,其修缮工作一直得到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07年,化龙镇立项对屈氏大宗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的修缮,恢复了以前屈氏大宗祠的模样。


据悉,为加强文物保护,2021年,化龙镇对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提升,将宗祠打造为屈大均历史文化展厅。该展厅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室、村史展馆等于一体。该展厅用图、文、声、像、动画全方位综合表现及借助声、光、电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现屈大均一生。


屈大均历史文化展厅。



▲化龙镇屈氏大宗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在大宗祠里了解屈大均的传奇一生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晚年专注于编纂广东地方文献,包括《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及《广州府志》《番禺县志》等。其中《广东新语》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方面,不仅集各史志之所长,更有自家时代特色,书中所载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


▲屈大均在书中曾有关广东顺德斗龙船的记载,后堂里的龙舟在祠堂修缮前已摆放在此。


据载,民国18年(1929年),县长陈樾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便以屈氏大宗祠为翁山纪念小学,并于中堂右侧设立“翁山纪念堂”,贮放及陈列珍贵的屈大均手迹及其他纪念品;1949年,被称为“新成小学”、“莘汀小学”;1967年至1970年,该祠堂曾做过“化龙公社阶级教育展览馆”。



负责打扫的萍姐,就住在大宗祠旁边,走过来不用一分钟,她几乎每天都会过来打扫,她介绍道,“这里每天都会开,平时学生放学就会过来玩下,周末年轻人不用上班也会过来,或者带孩子来这里学习,来这里的年轻人反而更多。”



走近屈氏大宗祠的每个角落,都烙刻着屈大均及其后人和整座村庄的记忆,是研究岭南文化沿革不可多得的部分。如今的屈氏大宗祠正重新焕发新活力,值得我们多来走一走!


【记者 小飞飞】

【摄影 徐敏】

【编辑 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