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到底是不是“鸡”出来的?这群学霸“吵”开了
语音播报

同学来了,都是学霸!8月15日,即将步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准大学生,以及多位名师齐聚广报中心,参加由广州日报报集团主办,广报求学、粤传媒承办的“同学来了”之“学霸来了”“新高考”分享会。成为学霸,到底要不要靠“鸡娃”?高考选科有何“攻略”?成绩笑傲群雄有何“秘笈”?分享会上,同学和老师们各抒己见,火花四溅,金句频出,让人大呼过瘾。

话题一:学霸是“鸡”出来的吗?

这一话题以辩论会的形式开展,6位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交锋。精彩纷呈的“唇枪舌战”,尽显这些优秀学子的思辨能力。辩论开始前,6位同学彼此已经了解和熟悉,并分配好角色任务,最终将辩论推向较高水准。关于“鸡娃”,他们这样说——

正方

胡玮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中山大学):

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天赋没有后天的精心打磨,也很难展现出原本的光彩。牛娃展现出比其他孩子更牛的方面,其实首先都源于兴趣,源于期待,并花了大量时间在这一方面才得到的成果。

朱俊哲(真光中学+北京邮电大学):

我们身处一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现在的孩子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在这个发展得更快的社会中,尽早“武装”自己。父母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为孩子更早地奠定的基础,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早地成为一个牛娃。

石明熙(广大附中+清华大学):

真正的牛娃,可持续性强的能在社会上成为优秀人才发光发热的牛娃的父母一定也是“牛”的。牛娃父母的鸡娃的过程大概率是双向奔赴共同进步的过程。拥有潜能,努力上进很重要,抓住机遇走向更高的平台,也是牛娃成功的重要助力。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甄别平台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父母的眼界和能力的。于此,父母在鸡娃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自我进步,和牛娃一起成为更好的自我,甚至成为牛娃的榜样,才能令“牛娃”们可持续地牛下去,走得更远。

反方

林奇欣(玉岩中学+中山大学):

我个人是在放养状态下长大的,并且今天我十分感激这样的成长经历。由于几乎没有上过培训班,我拥有比一般同龄人要快乐一些的童年。这些快乐是我对生活保持热爱的原因之一。

范骋宇(广大附中+北京大学):

每个人学习上的特点是不同的,提高分数也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至于方法的制订,应该交给了解孩子特点的人。然而鸡娃教育却正与这道理相悖。要想让学习真正有效,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父母应该突破“给孩子安排学习是为孩子好”的思想藩篱,更多注重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与自我认识能力。只有让孩子充分地认识自我学习特点,针对性地自主安排学习并自律执行,这样的学习模式才行之有效。

王思睿(南武中学+中国人民大学):

我觉得“鸡娃”就像在孩子身上施加了过多的化肥,哪怕他再茁壮,也不是原来的滋味。应该让更多孩子经受自然的阳光雨露。教育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要求或者灌输。

老师点评:

广州市南武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级长詹美龙老师:

每个家长都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鸡。在他不懂事的时候,你要有关键的引导,但当他有自己主张的时候,我们就要尊重他,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级长贺爱华老师:

作为老师,也是家长,我反对过分超前的学习。孩子还小时,我不会去机构报学科班,但钢琴和游泳这一类,只要孩子有意愿学,我就要落实、提供平台。我们家一整面墙都是书,这样就营造了很好的阅读氛围。

广州市玉岩中学余国超老师:

“牛娃”本身都很自律,家长无须过度干预,只需要做好陪伴。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习惯上欠缺一点,家长肯定要适度鸡娃的。

话题二:高考选科怎样最科学?

2021年是广东“新高考”,实施“3+1+2”的第一年。在选科的时候,可能面临着怎样的纠结?如何选科更科学?同学和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同学们都认为,选科关键是考虑兴趣+能力+发展方向。还有老师认为,高考录取实际上比的是“排位”,因此选科某种程度上是“田忌赛马”,立足自身,研判形式,能帮助自己做出最优选择。

石明熙:

我自身数理化基础扎实,所以选物理类,在选科的时候,选定了化学后,我曾在地理和生物间犹豫过,后来考虑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生物是传统的理综科目,学校教学方案成熟,最终我选择了生物。高考志愿填报,我选择了清华新雅书院,这个书院是文理通识学院。因为我高中三年都比较偏理科,高考基于个人优势,也是选择了全理科。希望在进入大学后,能补一补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

范骋宇:

高考选科选择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我真诚地建议师弟师妹们 ,无论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都可以认真地考虑选生物,因为真的比较容易拿高分。我在化学和地理之间有过一些纠结。相对来讲,可能化学难度大一些,但在我看来,只要真正学懂,化学可以稳拿高分。相比之下,地理于我而言,不确定性比较大一些,最终还是选择了化学。

王思睿:

高考选了历史、政治和生物。选历史是因为物理确实学得比较差,实在不希望继续和物理老师相互折磨了。政治是我最喜欢的一科,学得也很轻松。背诵记忆肯定是逃不了的,但不全是死记硬背,理解更重要。政治非常考验提炼细节和归纳知识点的能力。而且,我对法律非常感兴趣,学法律的基本都要选政治科。至于生物,是因为我之前也有考虑过学医,所以对生物这一科比较喜欢。但因为学医基本都要考物理,我只能断了这个念头,但还是选择了生物。

胡玮锨:

最初我的想法跟父母的意见一致。在学校跟同学聊天,听老师建议后,发生过动摇。最后还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以后大学的专业等各方面考虑后,回归初心。在这件事上,我的爸爸妈妈很懂我,也很尊重我,也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方方面面的意见。

林奇欣:

听取了家长的意见,但最终还是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历史的理由是上物理课觉得很无趣,加上更喜欢历史老师;选择政治是因为一直都能保持相对不错的成绩;选择化学是因为不喜欢地理和生物。不过,建议将要面临选科的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去选,以免在填报志愿时遇到麻烦。

朱俊哲:

选科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全理。主要因为相较于文科,我对理科的内容更感兴趣,自己学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文科成绩确实比较一般。

老师点评:

詹美龙:

当你在选物理还是选历史纠结时,那就先选物理试试吧!

贺爱华:

选择国家发展最需要的方向,根据以后想从事的专业要求进行选科,因为有些专业方向会限定一些学科选择。

余国超:

2021年秋季入学新高一开始,高校学科门类中超过60%要求必选物理、化学。选历史类的同学不建议选化学,物理类考生如果朝理工类发展,语文基础亦比较薄弱者,不建议选政治。

话题三:成为学霸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学霸出现时,被问得最多的总是学习秘笈。从6名同学的分享来看,他们都不是“苦学派”,而是“巧学派”。有的放矢,善于归纳、劳逸结合,都是他们提到的高频词。

石明熙:

高三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做着做着就会走神,然后突然回过神来,意识到“啊我还要做作业”。因为作业太多,时间不够,就要针对弱项有的放矢。像我语文比较差,数学成绩非常稳定,大考基本140以上,所以我会用数学课的时间学语文,我的数学老师对此也表示理解。语文的作文和阅读我都比较吃力。作文的话,建议多读时评,尝试着去模仿,多积累素材。另外,多练练审题,读题目,写提纲,再给老师看看有没有写偏。一定要注重课内,有的同学总觉得课内的太简单,很“水”,其实课内才是精髓,全部吃透,考试就不用担心。

范骋宇:

我成绩虽然比较稳定,但也有过考得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每一道题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还是考试的时候大脑临时短路、还是题目本身就出得有问题。找准了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加餐”。高三时间很宝贵,胡乱“加餐”只会变成无用功。

王思睿:

许多人说文科就是死记硬背,很难背。我的诀窍是经常归纳知识点。通常知识点归纳完了,我也就背下来了,而且记得很牢固。高一高二期间,我还经常会去b站找课程资源,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譬如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老师讲解,难题整理专题等等,我觉得都挺有用的。直到现在,我预习高数,也是在b站上慕课。我认为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梳理非常重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梳理一遍,找出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譬如我立体几何比较弱,我就会专门针对这个板块多做练习,这样效率也会更高。

胡玮锨:

心态上的瓶颈我喜欢自己去解开,自己去找原因。让平时紧张的生活慢下来,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能放松就不要不舍得。等到自己状态好了再全副武装上阵。

林奇欣:

就算当前成绩不理想,也要相信自己能拥有获得理想成绩的实力。不盲目用功,就是不一味打时间战,学习质量更重要。

朱俊哲:

我学习并没有什么秘诀,每科的方法也十分相似,就是日积月累对知识点和题目的掌握。唯有这一点做得足够扎实,大部分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话题四:亲子沟通怎样才有效?

虽然对于要不要“鸡娃”,同学们意见不一。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位同学分享了他们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给更多父母亲子沟通方面的建议。淡定、包容、充分信任孩子的父母,无疑是他们心中的好父母。

石明熙:

在我学习过程中,妈妈在帮我找资料,找优质师资,及时了解各种资讯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我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离不开妈妈小时候的陪伴和引导。 初中高中我都住宿,家里坚持了6年每周一次给我送饭,目的不是怕我在校吃不好,是为了增加和我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我记忆中,父母在我在家的时候基本不看电视。

范骋宇:

我觉得父母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心灵上的港湾。有的父母,孩子一考差,他们就很焦虑,还表现出来,这样会让孩子很崩溃。因为考试没考好,孩子本身就够焦虑了,这时候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再传导到孩子身上,这样孩子焦虑就翻倍了,特别不利于亲子沟通,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王思睿:

我的家庭氛围特别开放包容,我和妈妈关系非常好。虽然从初中到高中都住宿,但我始终保持每天给打电话。我会和妈妈聊她的工作,聊我的学习,还会一起“吃瓜”。

胡玮锨:

相对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专心学习。我们学习很辛苦,爸爸妈妈赚钱养家也很辛苦,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各自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用太为我们操心,我们也不用顶着压力。

林奇欣:

我很感谢父母把一些决定权交到我手上,让我学会独立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信任是我专心学习的动力之一。

朱俊哲:

家长应该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他们的孩子。当我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我的学习效率和速度也将提升不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谢泽楷、曾俊、林霞虹、王婧、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