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七十周年|致敬“传奇文学隐士”塞林格
语音播报

《麦田里的守望者》

问世70周年

纪念版“新装”

致敬“传奇文学隐士”

解密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

中隐藏的“人生寓言”

  

近日,塞林格作品在中国的独家版权方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新版甫一亮相,封面便引发了一波讨论热潮。

图:塞林格(资料图)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高度无须赘言,经过七十年的岁月洗礼已成为跨越年龄层、跨越族群、跨越时代的文学作品。公开对塞林格表达赞赏和钦佩的文坛同行能列出一个长名单:海明威、福克纳、贝克特、纳博科夫、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村上春树、角田光代、马原、麦家、郑渊洁、苗炜、张悦然……海明威当年这么评价塞林格:“老天,他可真是才华横溢!”

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阅读,从15岁到50岁的读者都在被它感动着,但真正彻底读懂的人未必很多。整部作品乍一看语言简单、结构松散,其实隐藏着精巧缜密的叙事逻辑和复杂隐喻。塞林格深信艺术创作是精神性的活动,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像“说禅”。每当有人追问作品含义,他都只说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塞林格研究专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说这本书并非作家个人的怀旧,也不是青少年烦恼的诉说,“它是一次灵魂净化的事件”,也许道出了部分真相。值此常读常新的“青春史诗”迎来七十岁之际,译林出版社发起了新一波对作品的解读。

  

守望麦田是守望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名原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Catcher”意指“棒球捕手”。霍尔顿早夭的弟弟艾里生前是棒球队的捕手,他在自己的手套上写满了诗歌,当别人比赛时,他在一边读诗,和小说开头霍尔顿的形象一样,同是置身赛场边缘的“局外人”。艾里死后,霍尔顿珍藏着他的手套,发誓要做麦田里的“Catcher”,带着“继承遗志”的味道,两个人物形象重叠。

小说中,霍尔顿和妹妹说起一句歌词,“如果有人抓到别人在穿越麦田”,妹妹提醒说那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诗。霍尔顿听罢,说自己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此引出了本书的书名。小说里没交代这首诗的下文,其实它源自一首苏格兰民谣,原词说的是一个女孩在麦田里遭遇了不幸。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想抓住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不看方向”而从悬崖“跌落”,意在守护孩童的天真纯洁。

全书看似随意的叙事中,还藏着许多这样的隐喻。

让残缺的心灵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构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尚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写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则已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中年人。他试图用文字魔法,让时光停驻、倒流,让死者复活,从而让残缺的心灵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小说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去上学,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谦卑地活下去”。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回归了人生赛场,学着与悬崖下的世俗社会和解。但塞林格本人似乎并没有回归,小说出版后他便隐居在僻野,生前坚持写作如修行,但拒绝发表一个字,称“只为自己而写”。他的心像一艘逆流的小舟,在世俗和精神的界线上摇摆着倒退,向着纯粹的天真驶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通讯员   罗颖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