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街客厅 | 塘坑村:广东现存最早的天后古庙就在这
语音播报

打开手机里面的旅游APP或者是旅游频道,常常会发现,距离某某城市仅半小时,就有一座你所不知道的古镇......如今,古建筑、古村落、古镇是许多人心生向往的一处旅游目的地。而就在你身边,也有这么一处值得一游的古村落——南沙街道塘坑村。

南沙深处有乾坤

地铁四号线塘坑站C出口就是建村有600多年历史的塘坑村,在村头可以眺望新建的明珠湾大桥。村里大部分人都姓朱,听村里老辈人讲:朱姓一脉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五六百年。

走进塘坑村,无论是房间朝向,还是道路的曲折,以及古村里错落高低结构,或是广场、祠堂位置,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布局,在古时候都蕴藏着祈福平安的寓意。

图片兜兜转转走下来,犹如进入时光机,这里大部分古建筑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就连家家户户门口的“石凳”,都是有来历的。在塘坑村内有两座广东现存最早的天后古庙。

图片

塘坑天后古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现代有重修;是南沙现有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天后庙。

村民口中的天后古庙,让人流连忘返。石雕、砖雕、木雕、灰雕、蚝壳墙都能在这里看个大概。一般来说,建有天后庙的地方,一般都面朝大海,现在的塘坑村周边已经被现代建筑包围。让人不禁想回望历史,畅想这里原来的模样。

图片

塘坑村古建筑一览

岁月带给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古庙、公祠与现代民居和谐共存,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塘坑村,也记录了岭南地区从明代以后建筑风格演变。

部分塘坑村古建筑塘坑天后古庙:建于明代,是南沙现有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天后庙。上坊天后古庙:建于明代

校尉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

朱文庆公祠:建于明末塘坑朱氏公祠: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乐耕公祠:建于明末清初塘坑黎氏宗祠: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溯旸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几松公祠: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 )成南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善义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石南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善轩书室:始建年份不详

另外,塘坑村还有古井两处。

图片

图片

乐耕公祠,相传是古时候奉祀朱氏先祖的祠堂,堂名为“务本堂”。务本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多次重修。祠堂木雕细致,是南沙现存最具清代建筑风格的祠堂之一。

图片

校尉庙曾于2007年重修。在校尉庙碑记中可见关于清代岭南乡村文化的记载,对研究南沙塘坑村史也提供了帮助。

图片

溯旸公祠于清代重修。祠堂内梁架、檐架木雕精美、石雕图案丰富。

图片

上坊天后庙曾于清代重修。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屋脊灰塑图饰丰富。

图片

几松公祠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修。祠内石雕、木雕装饰细致。

图片黎氏宗祠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重修。石额阳刻“黎氏宗祠”,祠内木雕图案丰富精美,石雕细致,是南沙现存规模较大,清代建筑风格突出的祠堂建筑。

图片
塘坑朱氏公祠,又名“朱氏家厅”。

图片善轩书室清代有重修,是南沙仅存的两间书室之一,为南沙清代末期私家书舍的代表。

图片石南公祠。

图片

成南公祠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

图片

善义公祠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重修。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如何留住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多年来,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可谓是不遗余力。

2018年,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古村落,尤其是避免地方肆意拆毁和改建古村落导致传统文化遗失。

2021年3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提到,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不应改变与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严禁改变村落历史格局进行填塘、拉直道路等建设行为;不应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除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新建、扩建活动;不应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老街、老巷、老井等采取盲目“贴瓷片”“铺水泥”等破坏性修缮。

“近年来塘坑村在推动旧村改造,我们致力于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聘请专业团队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原有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让村民在家门口欣赏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塘坑村党总支部书记朱照权介绍道。

图片

记者手记

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古村落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民间文化的“博物馆”“活化石”。在南沙街道,塘坑村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惟有与时间赛跑,把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到极致,才能让它既“留得住”乡愁又“活得好”。期盼塘坑村在未来,以旧的模样,新的形象,独特的文化内涵,立足于南沙,成为南沙新的文化名片。

【记者 何快快】

【编辑 郑少山】

图片 V摄影 部分图片由南沙街塘坑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