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在穗开展
语音播报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今天(26日)重新启动对外开放,《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同时开展。本次展览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主办,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协办。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9月3日。

越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如今的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


原始青瓷盉(he)(汉) 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始烧自东汉中晚期,它的出现促使日常用器由陶向瓷的转变。本次展览的文物为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年代上起三国时期下至南宋时期,时间跨度长达千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和统一。越窑青瓷烧造历史之绵长、影响范围之广泛,在中国历代窑口中可谓独树一帜。展览通过“千年越窑”“瓷上丹青”“千峰翠色”“风雅瓷事”“匠心永恒”五大章节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技法的越窑青瓷,将越窑青瓷的千年兴衰与文化内涵充分展现。


五联罐(东汉) 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藏


千年越窑:中国青瓷史关键篇章

专家指出,青瓷是历史上最早成功生产的成熟瓷器。如果青瓷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缩影,那么越窑则是中国青瓷史上的关键篇章。越窑青瓷始烧自东汉中晚期,在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迎来第一次生产高峰,其产量、品种、质量等大有提升,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器型气韵生动,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雅士的情趣。

由东晋至初唐,是越窑青瓷的沉寂时期,直到唐中期开始复苏,随着匣钵窑具开始大量使用,唐代越窑青瓷的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越窑作为南方青瓷的代表,逐渐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并与北方邢窑所代表的白瓷,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圣”陆羽更是高度评价越窑青瓷,他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比作冰和玉,远在邢窑之上。

越窑的兴盛持续至北宋初期,北宋中晚期走向衰落。南宋开始,越窑便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林湖窑火虽然渐渐熄灭了,但是它所引领的青风雅韵延续了下来,并影响了耀州窑、瓯窑、婺州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青瓷,这些青瓷所代表的超然雅趣,继续成为主流社会推崇的审美风格。


虎子(西晋)虎子是古代男性的便壶,因形似卧虎而得名。慈溪博物馆藏


秘色瓷:越窑中的佼佼者

引人注目的是,在晚唐五代,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因釉色呈现当时罕见的“天青色”被作为贡品。2017年4月,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跻身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列。

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中说的正是唐代晚期越窑创烧的秘色瓷,它代表了薄釉青瓷的最高水平,是制瓷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成了唐朝皇亲国戚的专用瓷器。由于后世之人对其所知不多,千百年来,人们对“秘色瓷”究竟何样,众说纷纭。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出土了14件秘色瓷实物,是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精美供器,结合地宫中的文字记载,终于把流传一千多年的秘色瓷谜底揭开。

发掘文物表明,该地很可能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场。后司岙窑址一件瓷质匣钵上的“秘色”字样,是首次在窑址出土物中发现。随着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用釉涂封瓷质匣钵,又逐步揭开了秘色瓷烧造技术的面纱。本次展出的上林湖遗址出土的晚唐和五代秘色瓷文物,其中就有刻有“秘色”字样瓷质匣钵。


展厅一角


呈现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展览展出的越窑青瓷为浙江上林湖遗址的出土实物,策展人除了通过文物讲述越窑青瓷的千年发展史,还将对不同时代越窑青瓷的造形、釉色、纹饰、技法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不同器形对不同时期的熏香、饮酒、品茶、文房、化妆等文化进行阐释,同时依托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围绕越窑瓷业生产规模、产业方式、组织形式等内容呈现最新的考古研究。另外,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还借展了从商代至汉代的原始青瓷,进一步丰富了本次展览的内涵。


印花耳执壶(北宋)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藏


特别提醒: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购票参观,每日限额4000人,每小时限额500人。参观者入馆须接受体温测量,出示有效身份证原件、预约购票二维码,“穗康码”或“粤康码”绿码;体温异常(≥37.3℃)或持“黄码”或“红码”者不得入馆。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丹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凤荷